最近发现律政准备在南京组织一场小饭桌,我立马报名了。在我关注律政两年里,我从没见过它在南京组织过一次活动。
来的人很少,远不如北京上海活动那么火爆,但是大家都能直抒己见,氛围还算不错。我在聚餐中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也结识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伙伴。
第一位是稍微年长一些的跨界律师,本科医学,硕士法学,还读过mpa,想要在法律和公共卫生交叉领域有所建树。这是法律市场上很稀有的人才,很专,一旦有自己的案源,结合专业实力,就相当于垄断了整个相关市场。当我入了法律这个门槛后,我越发发现跨界人才的重要性,交叉一些理科或者工科,你就非常独具特色。就我来说,我不会有机会回到从前,从一个专业跨学科再读一个专业,这是要有远见和勇气的。但是现在来说,培养自己的多领域知识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不一定会让你垄断某个市场,但是对于就业市场来说,你会有更多的竞争力,减少很多的风险。
第二位是新闻系大四同学,想读JD,想要有留美工作经历。这是位妥妥的学霸,专业第一,lsat172,目标明确。本科的顶尖学历和极高的学习成绩让人觉得真的很厉害。第三位是我本科学校隔壁的大学的法本,也是大四,蛋蛋后。虽然年级小,但是在大学期间做了很多的实习工作。我对她目前在某红圈所实习经历非常感兴趣,因为在外省申请上北上的红圈所实习是非常少见的,一定有过人之处。她在大二就开始找实习,曾在北京做过一个大型的涉外案件,大三在南京本地老师的所里实习过,大四凭借经历获得了上海红圈的实习经历。听完她的介绍,其实我还蛮后悔的。我的大学假期我在干什么?在家,旅行。正如她所说,她在北上发现,其他学校的同学想法都很活跃,他们几乎都愿意投入整个假期找份实习,而不会像南京的学校学生只去考虑研究生或者是回家休息。这是非常不同的。这种因地域而导致的思想上的差异,不得不反映了一个问题,环境的影响力。一个充满干劲的环境会同样塑造一个充满干劲的你。我又一次认识到,一定一定要打破舒适圈,去闯一闯,去见识一下别人的所作所为。当然,现在还处于疫情期,我家是非常保守的家庭,他们不愿意让我去跨省实习风险太大,但是我在思想上还是有必要拎住一根线,你要去新的世界去塑造自己,否则你就会变得更加平庸。
第四位是一名四大的法务,美本,归国曾在外资企业做法务,现在想要读jd留美工作。我其实还蛮感兴趣四大的法务有什么应聘要求,她说英语。我有点惊讶,我以为他们也要考个cpa,cma什么的,然而不是。业务部门才要有这方面要求,法务主要涉及的中外文本和争议解决,还是与专业有关,另外就要求英语工作语言。这让我觉得英语真是太重要了,毋庸置疑,一旦你想有一点点涉外,你得用外语。早就听说印度人比中国人在美国混的好,为什么?不是他们做事更好,而是英语好,同一个小组,印度人总是演讲者,当然获得更多的青睐。所以,我得好好学英语呢。这一个月的leaf项目上下来,我能感受到语言沟通的重要性,任何思想的交流都是建立在听懂的基础之上。就算你有非常独到的观点,你要说出来,你不仅可以得到别人的肯定,也会获得巨大的自信,自我肯定对长久的自身发展更加重要。
第五位就非常牛了,人生丰富多彩。专升本,出国读硕士,留美工作,回国创业,现在想读个jd从事律师工作。听完他的故事,我会觉得,没有什么不可能。即使你以前很平凡,但是千万不要否定自己,你只是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他自从去美国读书以后,摆脱了以前自卑的心理,重拾了自信,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很多共同的经历带给了他很多想法。真的是,没有什么差生优等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我,智慧的自我,不要完全否定自己,学着去尝试新的模式,找到适合自己的,你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第六位是传统五院四系的小姐姐,律所工作一年,被港中文llm录取,想要拓展涉外业务。这个路子就挺传统,我没有听到她的一些经历的分享。但是她和我同龄,毕业后海投投了南京的律所,然后现在有了新的深造想法。海投,这个词,对于没有背景的法科生来说,真是家常便饭。我疫情这一年没有去工作或者实习,拿到西北offer后就在准备其他的考试,也顺便投了简历,我能看到南京市场对于Llm不友好,几乎不需要,我也看到了北上广深对于llm的急需情况。几次的简历摸底,我知道,大概率我会远离我的家乡,去新的城市。但是海投有个风险,你不知道你去的律所团队如何。而对于新人来说,好的老师和同事真是太重要了。我也问了聚餐的朋友们如何找到好的团队,他们分享了一个黑白名单给我,还告诉我可能要找人。中国社会摆脱不了人情社会,这是事实,我不会去抨击它,不过倒是明白讲清楚了一点,你得认真得经营你的人脉圈,第一手信息是这个社会最最核心的东西,虚无缥缈,但是却能改变命运。通过结交不同的人,维护良好的关系,不经意间机会就来了。
感谢律政的组织,结交了这些新的朋友,让在家上网课的我感到非常暖心,在家拘太久很让人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