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本周读了《人生的幸福》这本书,作者是德国大哲学家叔本华。他的悲观主义哲学影响了尼采、王国维等一大批人。这本书是叔本华晚年所作,集中体现了这位智慧的老人对幸福、人生、外界看法等的观察和思考。一百多年过去了,人们仍源源不断地从这本书中汲取生活的力量。
————以下为正文!
前段时间,发现手机里有一个使用统计功能,点进去看了一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数据统计:
我过去7天时间里,花在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是53小时,平均每天近8小时。
过去7天里,共解锁956次,平均每天137次,平均每10分钟一次。
查找方法:“华为手机——设置——健康使用手机”,点进去就能看到近一周的数据。(苹果手机好像也有,具体不清楚。)
又去知乎上看了大家的状态,其实也差不多。
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微信朋友圈/公众号、微博、抖音、知乎等社交媒体上,我们每天浏览大量的信息,有新闻、有段子、有鸡血/鸡汤、……。前段时间我在想,每天刷这么多信息,获得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更多的焦虑,或者焦虑和无聊的无限循环。
我每每打开手机,希望从朋友圈、公众号、知乎中获得有趣的信息、内容,却每每迅速浏览几秒就关掉一个页面。但《人生的幸福》告诉我们,人的幸福和充实在于内心。不断地浏览、接收无尽的社交信息,是无聊的表现。
寻找内心的幸福和充实,这本书会给你很好的答案。
它主要讲的是:如何安排我们的生活,然后享受最大程度的快乐和成功。可以说是一本关于幸福论的书。
01 人生幸福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
叔本华认为,人之所以命运不同,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人是什么。即广义的人格,如健康、气质、道德、智力、教养等。
第二,人拥有什么。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第三,人在他人眼中是怎么样的。也就是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主要包括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
叔本华的看法是:人生幸福首要的、最本质的要素就是我们的人格,其他第二、第三个因素都不重要。
幸福的首要因素是由内在决定的,外在环境只起到了调节的作用。
他还论证到:
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塑造并观察世界,世界由此为不同的人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可能对这个人来说,世界是空洞乏味、流于琐碎的;但对另一个人而言,它极有可能是丰富有趣、充满意义的。
对一个本身就很无趣的人来说,任何消遣,无论是社交聚会,还是看戏出游,都无法驱逐新鲜过后的无聊感。而一个精神世界丰富的人,就连在独处时,都能在他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自得其乐。
所以,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取决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毋宁说是取决于我们与它们相遇的方式。
02 人类幸福有两大宿敌:痛苦和无聊
叔本华认为,对大部分来说,人生要么痛苦,要么无聊。
匮乏的环境和贫穷会导致痛苦;而衣食无忧的人则陷入无聊。生活就像钟摆,在这两端来回摇摆。
无聊的人经典表现:对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琐碎的事情表现出不停的、强烈的关注,不断地用无谓的东西充塞大脑和心灵。他们饥不择食地追求各种五花八门的社交、消遣和娱乐,这些都暴露了他们内在的空虚。
(每天摸一百遍手机、看不完的微信、微博、抖音、知乎?智慧的人早已看透一切。
不过,腾讯、头条也都看透了这一切,所以他们想方设法吸引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在他们的软件上停留更久一点,这才有了各种充斥着信息的信息和社交软件。)
在叔本华看来,这种不幸只能靠内在的力量,也就是精神财富来抵御。有活力的思想是永远不会枯竭的,它总能从自己的内心和外界大自然中探索到新事物,并融会贯通——只要思想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就能避免无聊感。
因此,想要跳出痛苦和无聊的钟摆,需要在一个相对丰裕的条件下,丰富自己的精神。
03 如何丰富自己的精神?
我总结了叔本华的论述,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要过于在意别人的看法。
在叔本华看来,对他人态度的关注,简直是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普遍狂热症。
很多人不遗余力地拼命进取,历经艰难险阻,到最后,所求的是提升他们在世人眼中的价值。叔本华认为,这是愚不可及的。
生活中将近过半的麻烦和困扰,究其根源,都来源于对这个问题的焦虑。所有的矫揉造作、妄自尊大、虚荣以及自负,也都是出于这种焦虑。
幸福重要依赖思想平和和内心满足。要增进幸福感,必须减少人类这种天性的活动,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2.学会欣赏自己
叔本华说到:即使是很多人类思想的伟大成就,很多在一开始也不被接受,直到它们得到了优秀者的注意,通过那些人的影响力获得一定的地位,然后再凭借作者给予作品本身的力量维持自己的地位,才得以摆脱默默无闻。
通常,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并欣赏的,只是那些和自己的本性相呼应的东西。无聊的人会喜欢无聊的东西,平庸的人只能欣赏俗套,思想复杂的人会对混乱模糊感兴趣,没有头脑的人则会被愚蠢的东西吸引。
所以,不要指望别人来欣赏你。要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向内探索自我的价值。
3.适当学会孤独
在叔本华看来,被赋予了高度精神力量的人,过着思想丰富、多姿多彩、充满了生命活力和意义的人生,其自身就承载着最高尚的乐趣之源。这种人对外界别无所求,他只要求保有不被打扰的闲暇,用来培养精神并完善智慧,从而享受自己的内在财富,在生命中的每时每刻都可以做自己。
一个人自身拥有的越多,想要从其他人身上获取的东西就越少,他人对他而言几乎没有意义。所以,精神丰富的人,通常是孤独的。
个人觉得,我们不一定要追求这么极致,但也应当在纷扰的日常中,抽出时间来,保持片刻的宁静,与自己的内心对话。
——————————————
看到这里,兴许你会说:这不就是鸡汤嘛。
但豆瓣9.2的高分又说明它很受认可。真正的鸡汤,比如《谁的青春不迷茫》,豆瓣评分5.8分。高下立盼!
私以为,鸡汤和真正的智慧之间的区别在于:后者有系统的逻辑或深刻的人生经验为支撑,并且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所以,理解叔本华的幸福论,需要了解他的哲学思想以及人生历程。
补充1 叔本华哲学思想
叔本华是意志本体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开篇就说到:世界是我的表象。他举例子说,当人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是见到太阳的眼睛和触摸大地的手。
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都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也就是表象。表象只能借助主体方能存在。所以,表象世界具有根本的、必然的和无法分开的两半。一半是客体,其形式是时间和空间,以及通过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各种现象。另一半是主体,存在于所有知觉者中。
因此,任何一个知觉者都与对象共同构成整个表象世界。
简单说: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中,叔本华认为主体起主导作用。
他本书中很多关于幸福的论述,与他的哲学思想有关。比如比如“幸福最本质的要素是我们的人格”、“拼命提升在别人眼中的价值,是愚蠢的”,等观点,跟“世界是我的表象”简直出自一个模子。
补充2 叔本华人生经历
叔本华出生于富商之家,父亲死后给他留下一笔不小的遗产,加上他理财有方,所以,叔本华一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在情感上却不太顺利,一生单身。母子关系障碍和与女性交往的失败,可能影响了他对女性的看法。
叔本华生前大部分时间,并未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23岁,进入柏林大学学习;
30岁,他发表了最著名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对这本书颇为自负,但出版之后却遭到冷遇,一年半的时间里只销售了不到一百本。对此,叔本华异常悲伤:“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32岁,叔本华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讲师资格。那是黑格尔已经是声名显赫的哲学家,也在柏林大学教书。叔本华和黑格尔发生争执,故意把课程安排在与黑格尔同一时间,结果他的课堂学生从未超过3人,不得不取消了这门课程。
此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只有歌德欣赏叔本华。
直到63岁,叔本华完成了封笔之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附录和补遗》(本书即是从这部著作中摘录出来)。一直出版叔本华著作的布洛克豪斯出版社以赔钱为由,拒绝了叔本华的书稿。叔本华只好把书稿给了一家很小的出版社。结果这本书出版后引起轰动,成为畅销书。叔本华也获得了巨大的名誉。
叔本华70岁寿辰那年,柏林皇家科学院授予他院士称号,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72岁,叔本华因为肺炎恶化去世。他临终前说:人类从我这里学到了他们将永世不忘的东西。
这本书发表于叔本华晚年。他一生寂寞,不被主流认可,但却并未消沉,而是锲而不舍地做自己的事情。所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关于外界的看法,关于荣誉和名声,关于孤独,……,算是一个智慧的老人对其一生经历中残酷真相的审视和探索吧。
这部著作作为《附录和补遗》的一部分,一经发表,就得到了托尔斯泰、托马斯曼等人的大力推崇。170年来,书中优美的语言、智慧的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检验,仍旧给予人们力量。
希望你我都能从这本书中更好地汲取营养、认清自己,获得终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