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大学生活,我是激动地,我向往着许多东西希望可以在这里一一实现,我觉得我这样未免有些贪心。
我以前学的是个中专,所以很多价值观已经根深蒂固。中专的时候我学习的是学前教育,对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健康学的不算透彻也懂了五六成。也明白了心理健康主体的对象发生了改变,我现在是个大学生我要从门课中有一定的提升而不是为了考试去学习为了学习去学习。真正的刀子是削在尖锐的地方的。
对此我发现我有了很多提升和认识,让我逐一来说明一下:
一.真正的健康是怎样的
我从这个开头我就明白了,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无病状态还是心理上的健康。但是课上的讲解中,书上更详细的说了心理上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情绪稳定,善于调控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应社会、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道德品质良好。这一系列的话说起来很容易,可要自己做起来就很难了。
就像举一个很熟悉的例子,狼孩大家都知道,她能称之为健康吗?当然不能,因为她并不能和人一样适应社会环境和有基本的判断能力。我健康吗?说实话,我虽然很喜欢心理读物,我也能进行简单的自我心理疏导,但我感觉自己并不健康,因为我有时因为周围太忙没有时间好好休息,压抑心理和比较大的心理负担,这是我自身最大的敌人。我觉得我也有必要向他人求助一下,排解一下心理的压力。
二.大学阶段的适应
我原来学习的中专主要阶段也是自主学习,因为老师大多都没那么负责,我记得我们考教师资格证,我们老师讲到考试前夕才讲了不到一半书的课。我因为有先见之明,我就料到她们因为课程策划做得不够完善绝对讲不完,我就自己每天自主学习做笔记,成为了我们中专毕业生中最早拿到职业资格证书的人。
中专如此大学也是这样,没有老师回向初高中一样追在你后面给你讲解、收你作业。一切全凭自觉,这大概就是中专生和高中生最大的区别吧。高中中学到的基础可以说很多,比如说英语基础数学基础等等,可我中专生有我的特点——我知道怎么自我去学习。
我觉得适应不仅仅是学习上的还有生活上的,因为到了这样一个新的不熟悉的环境,我的心情是又开心又害怕的。不熟悉的同学,一出校门就不知道方向的石家庄,和以前学习完全不一样的上课教室,都是我来到大学后需要克服的,幸好我适应能力还够强。我觉得面对这些困难最好的办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把自己做好把态度和想法端正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三.做情绪的主人,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
课本上的只是把它作为两节进行讲解,其实我自己本身来看,这不应该分开讲述,因为这是有因果关系的。只有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才可以拥有属于自己交际中的朋友圈子。很早的一句话就说了“物理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
其实把握自己的情绪是个很不易的事情,因为自己有的时候明白那个道理,可自己总会把握不住,毕竟人是冲动的,要时刻保持理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觉得一个真正有涵养的人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不要过于大喜大悲,因为情绪牵动着自身的心肝脾胃肾,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把握自身的健康。
绝大多数人都喜欢聪明人,为什么?因为和聪明人打交道不费事,言简意赅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我属于那种喜欢理智的人,因为我最厌恶的事情是自己不能把握自己的感觉。那种感觉太超脱飘渺,让我在心上没有安全感,所以我的人际交往圈要么是那种很聪明的人,因为互惠利益起来比较方便。而我朋友圈的另外一种人是怎样的呢?是那些单纯的人,因为那些单纯的人会让你安心和暖意。我觉得我要让自己的朋友圈活起来,而不是让它飘在死海上。
四.对自己的恋爱观要正确,明白你到底想要什么
在选择配偶时恰恰也就选择了自己的人生,在大学期间我觉得恋爱属于不需要的东西,人们都说大学生的恋爱纯真等等,我觉得这像是无稽之谈。
大概是因为我以前受过一些苦,受过一些被人狠狠踩在脚下蹂躏自己却无能为力甚至还不能有怨言的生活。对,生活是残酷的,他不会看你是谁,也不会看你是小女孩就会善待你,如果有我说的这些奢望,那生活就会狠狠地给自己一巴掌。
但我觉得我未来的配偶和我要做到平等,在生活中要做到不卑不亢,就之前学过的一篇课文中《致橡树》里的爱情。
我觉得现在的话虽然属于开放性社会,可我觉得应该做到的是自己能付多大责任就有资格对男(女)朋友做什么。90后圈子里说过一句非主流的话“你能脱掉她的衣服就要为她披上婚纱”。这是一种责任,也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无力的一句独白。
我的目标呢就是在我事业有成的时候再考虑自己的恋爱,因为我觉得人生就这么几十年,如果因为恋爱因为他人的迁就而放弃了自己追求的东西未免太可惜。
可能我有些许自私,可我也觉得我有自私的腔调和勇气。我想要做一个傲然的女人,别因为另一个人迷糊了自己的双眼,到时候别又侃侃而谈说自己要不是为了某某某人早就如何如何,那是最没有意义的事情。
总之,生活是用来过得,不是用来抱怨的。心理课上让我们学到的是:不关你事平庸还是志存高远,找好自己心最舒服的方向,不让自己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