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赏析白居易《燕子楼(其三)》:幽思凝笔,情韵悠长

《燕子楼(其三)》原文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题解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 年),白居易因受权贵排挤,被贬为江州司马。赴任途中,他夜宿宿州符离县的燕子楼。这里曾是武宁军节度使张愔爱妾关盼盼的居所,张愔离世后,关盼盼念及旧情,独守燕子楼十余年。

白居易听闻此故事,感慨万分,写下《燕子楼》三首。此为第三首,借他人从洛阳归来转述张愔墓木已拱之事,进一步抒发对关盼盼命运的同情与感慨。

逐句赏析

“今春有客洛阳回”,点明时间与缘由。在今春这个万物复苏、充满生机的时节,一位客人从洛阳归来。春天本应充满希望与活力,然而在此处却与后文的哀伤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这一开篇看似平淡,实则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引发读者对客人从洛阳带回消息的好奇。

“曾到尚书墓上来”,客人前往了张愔的墓地。“尚书”即张愔,这一句明确了客人行程的目的地。提及张愔之墓,瞬间营造出一种肃穆、悲凉的氛围,让人联想到生命的消逝与岁月的无情。同时,也为关盼盼的故事增添了一层厚重的哀伤色彩,暗示着关盼盼所坚守的往昔已随张愔长眠地下。

“见说白杨堪作柱”,客人说看到张愔墓上的白杨树已经长得粗壮到可以做柱子了。“白杨”在古诗中常与墓地、死亡联系在一起,是寄托哀思的典型意象。此处通过白杨树的茁壮成长,侧面表现出张愔离世已久,时光匆匆流逝。“堪作柱”形象地描绘出树木生长的程度,强调时间跨度之长,进一步渲染出岁月变迁的沧桑感。

“争教红粉不成灰?”反问句收束全诗,强烈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红粉”指代关盼盼,诗人感慨,既然张愔已逝多年,墓木已拱,又怎能要求关盼盼的青春与情感不随着时光消逝而归于尘土呢?此句将对关盼盼的同情推向高潮,深刻地揭示出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关盼盼所遭受的精神痛苦与命运的无奈,引发读者对她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与对封建礼教的反思。

作品特点与创意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在于构思精巧,不直接描述关盼盼的现状与心境,而是通过客人从洛阳带回的关于张愔墓地的消息,迂回婉转地表达对关盼盼命运的感慨。

以客观叙述引发主观情感,这种手法使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却又深沉有力。意象运用精准,“白杨”意象的巧妙使用,强化了生死、时光的主题,增添了诗歌的悲凉氛围。

此外,结尾的反问句,如奇峰突起,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在回味中更能体会到诗人对关盼盼的同情以及对命运无常的叹惋。

名家评价与地位

白居易此诗以独特视角和深刻情感,展现出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同情。清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诗开篇的春日之乐与后文的生死之哀形成鲜明对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创作手法。

在描写女性命运的古典诗词中,该诗凭借巧妙构思与真挚情感独树一帜,为研究唐代女性在封建礼教下的生存状态提供了生动素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在白居易的诗作以及古典诗词宝库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