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tor
人这一生波折坎坷,起起伏伏,我们在路上不断认识新的朋友,看到新的风景,感受不同的情感,同时也在不断告别。
小时候的我不喜欢告别,那是一种很难过,很压抑的心情。不管是亲人、朋友,还是几句寒暄的泛泛之交,看着他们的身影慢慢变小,再到看不见,莫名的感伤。
到了念书的时候,读到梁实秋的《送行》,那种惆怅感又油然而生。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
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阶段都更换着不同的人。最后聚在一起的那顿饭,看着大家坐在桌前,我没有想过以后大家会是怎样,我不去想,有的只是你一言我一句,相碰的酒杯和开心的拥抱。
大学四年的时光匆匆过去,仿佛昨天我才背着书包,带着行囊刚刚踏进大学校门,而转眼我就收拾整理好所有的行李,带着四年的学习和生活的回忆和学校告别。
离别的感觉越来越真切,对离别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同样的聚餐,我哭了。
我弯腰靠着室友,止不住的哭。不知道为什么,室友没说话,我也没说话,时间仿佛静止在那一刻。
那种“大学四年一别,以后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的情感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消散。
为什么要说再见,我不想说再见。
明明和班里的同学不是那么熟,明明有的人连句话都没说上过,明明有的人只记得名字连脸都对不上,但为什么一到要说再见的时候,却那么不舍。
人啊,就是这样,哪怕没有再深的感情,这缘,便是羁绊,牵扯着心头的离别之伤。
《那年花开月正圆》中,周莹丈夫吴聘离世,周莹情绪一度低落,周莹的父亲对周莹说了这样一番话:
其实我们所有人呐,都是过客,夫妻、父女、君臣,早晚都得散,就是因为,早晚都要散,所以啊,聚的时候就要卯足了劲的开心,等到散了呢,谁也别惦记谁,各自往各自的下一站奔,再找,新的开始。
就是这样说得真切,才让人动容。
来到这世上的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相逢,又无时无刻不在道别。相逢的到来,也预示着离别,这离别不会因为你位高权重,还是情深意切,就不会发生,只是迟早的问题。
既然都要选择离别,何不痛痛快快享受这个过程,一旦离别,谁也别留恋,谁也别牵扯,各自走向各自的路。
米兰•昆德拉在《生活在别处》写道:
遇见是两个人的事,离开却是一个人的决定,遇见是一个开始,离开却是为了遇见下一个离开。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
就像踏入电影院,急不可待电影的开始,但一想到电影结束,心里又有点空落落的。
很多事情在不同的年龄段看待,会有不同的理解,越是无知的年纪,越是将离别看得寻常又稚嫩;越是成熟的年纪,越是将离别处理得简单却深切。
这一生,我们都在和他人告别,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好好的道一声“再见”,就无愧于任何人,任何情。
好好作道别,足以慰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