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一桩不让人舒服的事,歌颂是让人愉悦的事儿。当这动宾语结合在一起,就产生了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话题——苦难到底值不值得歌颂?
首先,歌颂苦难这回事源起哪里?从这个话题被提起开始,我的耳边充斥了对这个话题的否定——苦难不值得歌颂,原因就在这对孩子的成长不利。但对于什么样的行为算作歌颂苦难呢?我却一直都没有明确过。好像隐约是有这么回事,但具体是怎样的,并不清楚。我仔细搜索我的记忆库,好像过去给我的感受就是一部苦难史,更为准确地说,把这些事件记录下来的人把他们当作苦难,不然忆苦思甜这个成语就没有意义了。他们记录下来把过去称为苦难,却很少提是怎么度过那些苦难的。10年前冯小刚导演的《1942》在我看来就是一部记录苦难的电影,当时也从此为出发点而宣传的,因为当时商业片横行,这部影片的确独树一帜。然而对于那段苦难的岁月,影片并没有给出走出苦难的解答,所以整部电影充满了阴郁色彩。至于怎么度过的,也是充满了阴郁情绪。如果非要给出答案的话,大概可以说只是“熬”,就像熬粥那样,时间会化解一切。但,若人在某一时刻消亡了,那又何谈“熬”呢?所以就成了谜。在我的切身周围,应该也有这样歌颂苦难或者赞美苦难的人,他们大抵是中年人,值得尊敬,他们的确有过苦难的经历。他们总是会说,哎呀,你看看现在的孩子,稍微干这一点儿活儿就累得趴下啦,想想我们那时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好像苦难是他们存在感的证明。但这压根就不完整,这样的说辞只会让孩子觉得低人一等,更别提什么自信了。他们完整的过去图景应该还要加上如何度过那段时光的。如果确实没有惊天动地的过程,把那段岁月的感受详细说出来给孩子听,哪怕就是“熬”呢,也好过赞美那段苦难。至少让孩子们知道如何面对苦难,苦难并不可怕。苦难真的不值得歌颂,值得歌颂的永远是面对苦难的精神状态,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提及苦难,不同年龄段的人感受到的都不一样。毕竟人与人的境遇不同,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更不消说代际感受了。疫情之后,老年人重新启动节俭意识,所以,没有苦硬吃。而年轻人在这个信息茧房的时代,迷茫和无助、无力感随时都会袭来,所以,在该吃苦的年纪选择躺平。反正怪事年年有,哪一年都不比之前少。也许没有人把这当真,反倒当真的人成为了杀猪盘的猎物。老年人过去吃的苦到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