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英当年的《后来》不知唱哭了多少人,那么多的八零后自然对这部刘若英亲自执导的《后来的我们》颇为期待,某帖子上写着《后来的我们》是有史以来观众想看人数最多的一部电影,我也化身为期待大军中的一员,带着身边亲戚共六人走进了电影院。
也许是期待过高,又或许是电影拍的真的欠缺,再或许是我已经过了所谓的青春期,总之是泪点有,但不是因为青春的爱情,而是耄耋之人的忠告。
女孩天生就比男孩早熟。在爱情中,方小晓早已抛弃了金钱的观念,死心塌地地跟着林见清。而林见清却不明白这一点。
在遇到见清之前,小晓是每天将有关金钱的东西挂在嘴边,找对象也是看是否是北京人,是否有房,工作又是干什么的。
而她找的对象,没有一个长的帅的,有的更是长相过老,但毫不例外地都有一定的优势。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北京人,有的管着分配房子。
作为北漂一族,小晓在北京摸爬滚打四年,定是尝尽了人间冷暖,不奢望感情,只希望能够留在北京。
见清亲眼目睹了小晓所谓的男朋友,更是多次听小晓说又恋爱了,对方的工作家庭是什么样的,他理所当然的认为,小晓的目标就是在北京住上自己的房子。
可是见清不知道女孩子比起让人有短暂安全感的房子更需要的是一份忠贞不渝、坚定不移的爱情。
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学们早已放弃创业,在家里安排的工作中混的如鱼得水,唯独只有见清打肿脸充胖子。强烈的自尊心受到践踏,见清变得易暴易怒,俩人开始开始不停地争吵,最终分手,再也没有后来。
整部影片看下来,虽然俩人在十年后抱头痛哭,可我觉得更多的错在见清。爱情中从来都应该是男生更主动,更霸道。小晓选择离开,见清大可以去追,第一次可以追上地铁。错过了第一次,当小晓愿意陪着见清回家,他见清可以第二次挽留小晓。后来的见清那么事业有成,只要他想,他什么时候都可以追回小晓,但是他没有。
说明不管是十年前还是十年后,俩人都不足够爱。若是足够爱,一定受不了分手后的相思之苦,若是足够爱,一定会排除万重难在一起。
或许也是年轻人的通病,每个人都期望对方改变,变成自己期待中的样子,每个人都怕在感情中受伤而止步不前,孰不知伤心的种子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
最让我感动的是见清父亲。父亲每年都会准备儿子爱吃的粘豆包,后来有了小晓,父亲会准备俩人份,每次回北京的时候,都会备足路上的食物。
这就是父母的爱,从来不会计较得失,能为子女做一点事心里就很安慰了。
后来小晓走了。可是见清父亲心里早就认定了小晓,见清带回了媳妇,父亲第一反应就是小晓。
临终前早已看不清字了,却费劲地写了一封给小晓的信,让小晓好好吃饭。
相比之下,见清父亲比见清更懂得也更珍惜那份曾经的感情。
无戒365极限挑战13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