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外婆,我最先想到的文学作品就是倪萍的《姥姥语录》。这本书让无数人认识了一个平凡普通却充满智慧的老太太:
“用心看着人,用心和人说话。别觉着自己比人家高,也别怕自己比人家矮。”
“有一碗米给人家吃,自己饿肚子,这叫帮人;一锅米你吃不了,给人家盛一碗,那叫人家帮你。”
“眼睛可不能饿着,眼要是见不着好东西,慢慢地心就瞎了,人就没用了。眼要是吃不饱,人就像个傻子。”
姥姥口中这些简单的生活哲学,就像常见的萝卜、白菜一样,不值钱却最对胃。
跟倪萍笔下的姥姥一样,我们大多数人的外婆也一直是和蔼可亲、朴实善良的化身。可是读过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之后,我心中关于外婆的刻板印象被彻底打破——谁说外婆只能是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她完全可以是一位满头白发却依然“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潇洒老太太。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Fredrik Backman),是瑞典专栏作家、博客作者、作家。 2012年处女作《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外婆的道歉信》是巴克曼的第二本小说,一经发表便畅销世界各国,使他成为2016年瑞典年度作家。
《外婆的道歉信》是一个关于爱、原谅和守护的故事:七岁的爱莎有个古怪又疯狂的外婆,一把年纪了却总是四处惹麻烦,但她却是爱莎心中的超级英雄。外婆因癌症去世,留给爱莎一项艰巨的任务——把外婆的道歉信送给邻居们。这一趟送信之旅让爱莎发现:外婆和邻居们的故事,比她听过的所有童话都要精彩。
这是一个特别的故事,它会让你渴望知道结局,却又不舍得读完;还能让你大笑着流泪,孤独着勇敢,心疼着祝福。
01 明、暗线交织,浅浅的悬疑色彩吊人胃口
整个故事的明线显而易见,就是爱莎的送信之旅,而暗线,则是外婆原创的那些关于“不眠大陆”的童话。原本以为,外婆的童话是为了哄小孩而胡乱编造的故事,没想到当爱莎将一封封道歉信找到并送出以后,这些童话便一点点清晰了起来:呜嘶、公主、王子、雪天使、暗影……原来不眠大陆中的一切都外婆根据现实生活所改编的。爱莎的送信之旅其实也是解谜之旅,当所有的谜团都被解开之时,爱莎才得以重新认识了外婆和邻居们。
02 与众不同的外婆“人设”,点燃读者内心深处的疯狂
说外婆与众不同,这个“众”主要指代两类人:一类是一般人记忆中的外婆,另一类则是以“冷淡风”著称的北欧人。外婆的一系列恶作剧,用当下比较流行的话来概括,简直是“花样作死”:将半个身子埋在雪地里,潜伏好几个小时,只为吓唬邻居;完全不顾忌女儿和女婿的感受,在家里裸奔;癌症晚期住院治疗期间,带着孙女翻墙进入动物园看猴子……如此风风火火的形象,出现在一位瑞典作家笔下,也许正应了那句话:每个冷漠的外表之下,都有一个狂热的灵魂。
03 漫威元素的引用,极易引起共鸣
作为一名漫威粉,所以当爱莎提及蜘蛛侠、镭射眼、金刚狼时,我总会心头一动。书里说:“每个七岁的小孩都应该拥有一位超级英雄。”漫威宇宙之所以迷人,不是因为华丽的高科技特效,而是因为那些超级英雄可以让我们的心找到寄托。这个故事的最后,爱莎不再为“不合群”而烦恼,勇敢做自己,活成了外婆的样子,还成为了别人的超级英雄。麻烦缠身的小人物,鼓起勇气接纳自己、正视生活之后,便成功逆袭,万众瞩目。这其实是每个普通人的向往。
外婆说:“要大笑,要做梦,要与众不同,人生是一场伟大的冒险。”这句话一直被我视为至理名言。很多人都与众不同,就没有人需要变得普通了。如果你和所有人都一样,那这个世界凭什么要看见你呢?巴克曼的《外婆的道歉信》帮我坚定了两件事:
敢于与众不同,才能成为自己的超级英雄!
当我老了,一定要既朴实善良,又古怪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