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月宏观经济数据点评:围绕疫情反复和复苏交织的主题展开。
(1)全球经济的复苏预期目前建立在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使用上。过去一周,欧美疫情出现反复,海外宏观经济数据也随之回落。
(2)国内经济复苏的走势目前建立在供需关系上。根据宏观经济恒等式Y = C+ I+ G,分块来看,消费方面,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餐饮收入同比增加,但必须消费品(粮油食品+饮料烟酒+日用品)对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的拉动稍有弱化。
投资方面,11月工业产销率保持稳定(主要是归功于外需拉动的出口交货值增加),但分行业来看,汽车、食品的增加值同比都在下降,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基建、地产的拉动作用下降,而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增强。(房地产的主要指标看十大城市商品房存销比、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百城住宅价格指数、土地购置面积、新开工面积单月同比)
公共财政方面,1-11月财政收入节奏(达到全年计划的94%)略快于支出节奏(达到全年计划的84%),因此今年财政赤字相比往年可能减少。
2. 回顾了一下20世纪90年代的财政货币政策变化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1992年-1993年上半年,财政货币政策处于“双松”的状态,主要是由于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增大,出现了物价飞升、经济过热的现象(CPI保持在10%以上,甚至达到了20%)。
(2)1993下半年-1996年上半年,这一时期财政、货币政策双双收紧,政府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1993年5月,央行进行了一轮加息,并提高国库券利率,同年6月24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是这一时期政策收紧的标志性文件及纲领。7月11日,央行又一次提升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并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此后,1993年12月1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995年1月和7月,央行进行了两轮加息。本轮紧缩政策的效果是比较显著的,CPI明显下降。
(3)1996年下半年-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及之前政策带来的“有效需求不足”影响,这一时期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政府采用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结合稳健的货币政策。1996年8月,央行进行了存贷款利率降息,以及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1997年10月,央行又一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同年12月,《关于改进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管理的通知》颁布,放宽了商业银行存贷款规模的限制。1998年3月和7月,央行两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