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心得)孔子将“仁”归结为四个字—“克己复礼”,“克己”是核心,是实践的路径,具体做起来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个禁忌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复礼”,即合乎礼仪范畴,所以“复礼”是目的,而“为仁”是自我修为,所以孔子强调实践过程全凭自己,与外物无关,不仅如此,它还是一个漫长艰难的过程,需要长期坚守,方可“”天下归人”。
12.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图片来自网络
(心得)仲弓问“仁”于孔子,孔子的答语很具体,没有讲深奥的道理,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敬”字。出门去工作时像接待贵宾一样隆重,是对工作的敬;役使百姓像承担重大祭祀典礼一样敬重,是对百姓的敬;不管是在哪个工作岗位上(即在邦与在家)都从不抱怨,是对工作的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敬重他人的根本遵循和最高境界。敬重是内心的修为,“仁”亦是。
12.3(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心得)这一则孔子告诉司马牛“仁”者言语迟缓、慎重,是要因材施教,告诫弟子言语要谨慎,要少说而多做。做行的巨人,说的矮子。因为做起来困难,所以说话就要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