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君子:《论语》务实(《颜渊》篇第十二)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礼制(克己复礼)就是仁。一旦能够做到克己复礼,天下就在仁心之中了。达成仁要靠自己,难道要靠其他人吗?”颜回说:“请问克己复礼的详细内容。”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动。”颜回说:“我虽然愚钝,但是一定要践行这番话。”

约束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礼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内心情感和认识得到提升,达到仁的情感体验。仁就成为人精神情感的一部分了,不可分离。所以仁的获得是靠自己而非靠别人。

具体的约束的内涵随着历史进程而又变化,但具体约束的方法就是孔子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即管住自己的眼睛、耳朵、嘴巴和身体。这些在任何时代都是必须的。

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出门就像遇见重要客人一样,动用人民如同举行大的祭祀一样。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工作中没有抱怨,在家族中也没有抱怨。

尊敬他人和人民,将心比心,体恤别人,不抱怨其他人,这些就是仁的体现,也是达到仁所要下功夫的地方。所有这些都是融汇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做法,平实、冷静、理性,这就是仁的态度。

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rèn]。”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迟钝。”司马牛问:“说话迟钝就能说是仁了吗?”孔子说:“行为艰难,说话怎么能不迟钝呢?”

据《史记》记载司马牛话多暴躁,所以孔子针对他特意强调要少说话,不要激动。但也是通用的,少言寡语是仁者的特征之一。

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司马牛为君子是怎样的。孔子说:“君子不忧虑不恐惧。”司马牛接着问:“不忧不惧就是能说是君子了吗?”孔子说:“君子内省问心无愧,怎么会忧愁惧怕呢?”

重点不是无忧无惧这种结果,而是内省问心无愧这个原因。忧愁惧怕的既可以是世俗的事情,也可以是终极的死亡,问心无愧是指无愧于他人,无愧于天命,可以从容面临俗世和命运的安排。

疚是内心的病态。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疚“。心理医生必不可少,但是内省自身应当给与同等重视。

君子应当在做事情之前就扪心自问如果做了这个事情是否能”内省不疚“,才能内心平静,不忧不惧,面对后续的结果,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拨浪滔天。

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

司马牛忧伤地说:“人家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曾听先生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对待事情严谨无过失,对待他人恭敬合乎礼,天下之大,到处都有好兄弟。’君子还担心没有兄弟吗?”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至今仍是国人的常用语,也代表了部分人的人生观,甚至是所有人至少一部分的人生观。常见的理解大约是:人生的关键时刻是由上天或命决定的,非人能改变,所以大可不必继续努力了。

但是孔子讲述这句话却反应了孔子对命与天的安排并非一味接受顺从,而是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强不息,绝不受命运偶然性的摆布。

司马牛失去兄弟这是命,但是独自忧伤毫无意义,应主动做好君子之事,礼敬他人,仁爱天下,则“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既是浓情慰藉,又是一种开阔心胸和境界。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结果,其原因是自己主动地行仁义。

12.6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zèn],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子张问怎样可以算是“明白”。孔子说:“不知不觉却日积月累的谗言,和切肤之痛般的污蔑,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说是明白了。不知不觉却日积月累的谗言,和切肤之痛般的污蔑,在你这里都行不通,可以说有远见了。”

不痛不痒的谗言若经年累月足可以侵蚀坚定的信念和明智的判断,古今很多帝王将相受此影响。颇有温水煮青蛙的效应,初期难以觉察,等到觉察已经晚了。所以内心光明才能看透不痛不痒的谗言。

对待切肤之痛的诬告的反应,通常是爆发式的反击,但结果可能不利于揭示真相,反而将事情复杂化。应有气度和冷静对待切肤之痛的诬告。

以上两种情况都能做到了,就证明有远见了。“远,明之至也。”远见是内心明白的体现。所以要能预测未来,要做到内心明白,要能够能决胜千里之外,首先要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敌人。

12.7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怎么处理政事。孔子说:“粮食足够多,兵力足够强,百姓对政府足够信任。“子贡问:那么这三者应该先去那个?”孔子说:“去兵。”子贡再问:“”要是不得已,这两者要是必须去一样的话,先去哪个?”孔子说:“去食。自古是人都是会死的,但是要是没有了信任那么这个国家也无法存在了。”

这里主要谈论政事,并非个人修养。政府等组织能够运行的基础是民众的信任,如果没有信任,则政府已经失去了权威性和合法性。所以在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也就是危机情况下,短期内,维持信任是最重要的。

但就长期而言,正常情况而言,则必须三者兼顾。

企业陷入危机关键不在于资金,而是员工、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

12.8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kuò]犹犬羊之鞟。”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求内在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注重外在礼仪?”子贡说:“先生这样谈论君子啊,可惜是错的!快马也赶不上你的失言了。外在礼仪就是内在本质,内在本质就是外在礼仪。虎豹剥去毛的皮与犬羊的有什么区别呢?”

外在的文采和礼仪应反应内心的本质,但是不能仅仅保留内在的本质而忽视外在的表现。君子小人的差异不仅在于内心,也在于外在。要想明察秋毫,就要先把自己训练得沉着冷静。

12.9 哀公问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财政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收取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已经收取十分之二了,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十分之一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富足了,国君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百姓和国君都不能够单边富足而不顾对方,这就是仁。

企业也是如此,业主和员工不能单边富裕,必然相互认可才可以健康发展。企业的生态环境中也不能单边富足,要在整个生态中建立仁,方可长久,才是健康生态。

12.10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

子张问如何提升道德,消除疑惑。孔子说:“以忠信为主,行为向义靠拢,就能提升道德。喜欢一个人就像让其长寿,厌恶一个人就像让其早死,既想让他生,又想让他死,就会有疑惑。”

没有内心的原则,仅凭个人感性的好恶来对待人和事物,就会产生令人疑惑的行为。原则是什么?是仁,是忠信。

12.11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的要有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国君不守国君的规矩,臣下不守臣的规矩,父亲不守父亲的规矩,儿子不守儿子的规矩,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不同角色对扮演者有基本的要求,虽然未必是强制性和法律的规定,但是的确是一种普遍的期待。本章说的就是在社会中要学习领悟每个角色的基本要求和规矩,然后就是遵守这些规矩达到基本要求,这样社会和个人都和谐了。

这不是古板地压抑人性,相反地,是在协同多个角色中发掘每个人的潜能,感知丰富人生,谋求个人对人生大道的理解和追求。

12.12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孔子说:”仅凭一面之词就可以判定官司的,只有子路啊!“子路承诺的事情,没有耽搁过夜的。

打官司必须听两边的陈述才能断案,这是常识。孔子说子路可以凭一面之词断案,也许是想表达子路的忠信刚直,没有丝毫徇私之意,所给出的意见令双方信服。

从中看出,处理纠纷关键在于忠信公正,说话一语中的,才能令双方信服。

12.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孔子说:“处理诉讼,我和其他人一样,关键是要使世间无诉讼!”

这是了不起的理想主义。但是通过推行教化和仁义思想,或许能够最低程度减少人世间的诉讼。

12.14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子张问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在职位上没有倦怠,做事本着忠信之心。”

12.15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见《雍也》篇。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帮助别人作恶。小人则相反。”

关键在于君子和小人的发心不同,君子仁义忠信,小人为私利,所以“好坏”在二者心中也不同。

事业上帮助他人关键要判定是否是正当的。

12.17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从事政务。孔子回答:“政治就是端正。你自己作表率端正行为,其他人怎敢不正?”

即使今日的政治也是要求政治家行为端正。孔子可能认为底层不正的行为源于顶层。其他类型的组织也是如此,这就为什么当代组织机构尤其是大型机构都特别强调价值观。如果顶层不注重价值观,那么整个动辄数万人的大型机构不知会乱成什么样子。

12.18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季康子苦于盗贼之患,向孔子讨教。孔子回答:“如果你不贪求,即使奖赏也没有人行窃。”

民风受上层社会的影响很大,上层社会的好恶直接影响下层。如果上层社会的偏好与其说教不同,那么下层民众很可能接受其偏好,而不是说教。

领导者的真情实感而不是教条说教,才是影响组织文化的和精神风貌的要素,虽不尽然,但也是有普遍性的。

12.19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如何治理民众,他说:“如果杀掉无德之人成就有德之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你治理民众何必用杀戮手段呢?你自己追求善行则民众就有善行了。君子的品德像风,民众的品德像草,风吹草上,草一定弯曲。”

还是看重在领导位置和高层的行为品行对夹层的影响,强调治理民众需要用德行引领。下层的问题要从上层找原因。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算是‘达’?”孔子说:“你认为什么是‘达人’”子张回答说:“在国家公共领域很有名声,在家族中也很有名声。”孔子说:“你说的是有名气,不是‘达’。所谓的‘达人’必定内心忠信崇尚仁义,察言观色关注他人,体恤下属,在国家公共领域做事通达,在家族内处事通达。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仁义行动并非如此,毫不怀疑自己的德行,在国家公共领域很有名声,在家族中也很有名声。“

达人古已有之,并非现代”达人秀“中的达人。”达人秀“的达人秀的是才能技艺,孔子眼中的达人是仁义从内心的自然流露,表现在日常待人接物中,达人做事情通常也会事事通达。

内在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按照这个逻辑,要想成事,先要”成人“。成人就是成就那个内在德行与该事务相适合的德行。

这也为什么领导者要加强自己的修养。自己的德行达到多高的境界,事业才能稳定在什么境界。

12.21樊迟从游于舞雩[yú]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tè]、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樊迟陪孔子游览到舞雩台下,说:“敢问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消除内心的邪念,辨别疑惑的事物?”孔子说:“你问得好!先付出努力,然后获得结果,这不就提高道德了吗?批评自己的错误,不攻击别人的不是,这不就去除邪念了吗?一时的愤怒,忘记自己是谁,甚至忘记父母,这难道不是迷惑吗?”

提升道德也需要先付出努力,不计较短期结果,则在不知不觉中德行就提升了。

多自我批评,不拿着别人的错误攻击他人,这不仅能够消除自己内心的邪念,而且还能够消除别人对自己藏在内心嘴上不说的怨恨。这一条应当作为当代职场的规则之一。

愤怒会让人丧失理智,是最大的迷惑。消除愤怒是一生的修行。当代很多大公司的组织文化和员工守则中也都明确不得对下属和同事加以愤怒激励的语言。中国企业乃至政府机构应当效法。

12.22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樊迟问何为“仁”,孔子说:“爱他人。”问什么事智慧,孔子说:“了解他人。”樊迟未能领悟。孔子说:“挑选正直的人安排在内心不正的人的上级,能使内心不正的人变得正直。”樊迟回去后见到子夏,说:“之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慧,老师说:‘挑选正直的人安排在内心不正的人的上级,能使内心不正的人变得正直。’,怎么理解呢?”子夏说:“这句话含义丰富啊!舜治理天下时,从众人之中挑选人才,把皋陶选中,不仁的人都远离了。汤治理天下时,从众人之中挑选人才,选中伊尹,不仁的人都远离了。”

“举直错诸枉”的“直”可以理解为价值观,对如今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越到高层越需要坚守普世的和组织特有的价值观。高层的决策往往是在科学决策的条件不具备的时候做出艰难的选择,这时候价值观的力量就会体现出来,最终决定组织的发展方向。

12.23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贡问朋友相处之道。孔子说:“忠心地劝告,巧妙地引导,如果不听就停止,不要自找没趣。”

朋友的关键是平等独立,但是朋友有错误时,要忠心地提出并开导,但是如果行不通,就适可而止。

12.24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曾子说:“君子通过学问、文章等聚会朋友,通过朋友辅助增进仁德。”

以文会友,确实是文人雅士或者某一爱好群体聚会的特征,再通过朋友增进文章学问或某一技艺。在当今也很常见,不过大多和技艺有关,很少关注“仁德”了。酒肉朋友更是如此了吧。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38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845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148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64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731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12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03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473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1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27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384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063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0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0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31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321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248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