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业留下来了,一天一篇日记,群里的妈妈都炸锅了,觉得难度太大,很有可能写成流水账,有一位家长说:“我同事家儿子写日记,他一看,每天都是那几句话,孩子说,我确实每天都是干的这几件事:起床、吃早餐、写作业、休息一会就到中午吃饭、然后睡觉、起床再读故事书..............每天都是这样。”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写日记的感觉,确实每天就是这种事,没什么可记的。当然我们那个时代,小学是不需要天天写日记的。只是会写作文,大多题目是写写爸爸、妈妈、老师、同学,或者写写日出、晚霞,但仅此而已,却也培养了一些对作文的喜爱。
后来上中学,遇见一个有趣的语文老师,上课基本不翻书,课堂上总会话一些风趣,启发我们写日记,当然那时候老师没有硬性规定,一定一周写够七篇,三篇以上就算合格。
我不知别人写的如何,只是自恋的记得语文老师狠狠地在班上表扬我很多次,从而让我更喜欢写日记,大概高量,高质在那时形成。
小时候,没有什么机会看太多书,对书的理解也是泛泛而已,但当成年看到汪曾祺写的散文,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不过一串葡萄,不过是一粥,一饭,一茶,一羹,在他的笔下,却有别样风情,熠熠生辉着,让人心头为之一振,一股股人间至情烟火气。
大概好就是如此,一件东西,细细琢磨,都有味道,毕竟物物皆有乾坤大。天地万物之理,无有内外,更无大小之分。就看是否能洞见。能把一件东西解刨开来,细细思量,像植物的脉络一样,舒展开来,这样则是写文吧,也是格物致知。
虽说孩子们都只是上过一年级的小学生,从此时培养,一点也不早,虽不能写出锦绣文章,培养一些语感,增加一些词汇,积累一些好句,都是值得去做的。
如果不知从哪里下手,可以似学画画一样,摆一些“静物”做练习。比如家中常见物品:水杯,饭碗,窗花,煤气,花朵,树木……真要把一件东西梳理清楚,那都是一篇壮丽文章,作为小学生,拿之练笔,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毕竟在微小的事物上觉知自己细腻情感,丰富思想,激发表达能力,累积作文素材。
毕竟,得语文者得天下。在日积月累中,捕捉生活中最精彩的一瞬间,或者内心感受或体会,在日积月累中,对世间的一草一木动情,感受到更多人间暖意,在一生中都会受益。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文学的魅力。能让思想延伸到无限,能让感觉扩大范围,能让感情丰富且细腻。
比如写平淡寻常的一日。很多人写到“吃饭”,就一笔带过。如果可以加一些形容词,或是择取碎片来扩充。观察一下盘子,摆放,食材选用,等等,这餐寻常的饭,似乎可以找到一些乐趣。或者干脆写一下制作过程,也是一篇日记。要么干脆写几人食,人物状态,以及这期间的言谈与碰撞,不也是一篇文章。
生活和写作一样,都是容易陷入的一个泥潭就是:对着笔于小事物的抗拒感。
我们总会喜欢寻找一些宏大的,更有意义的事物,进行粗线条的刻画。反倒对那些可有可无的小事,主观上的就想要疏离。但看很多作家,往往在写一棵树,都可以写出锦绣文章。这就是格物致知的能力。能把自己的情感和表达对象毫无嫌隙的合一。
能让孩子着眼之处把细细碎碎的小事小景小情,嚼透了,嚼香了,嚼出一凡味道。还能通过文字,将其表达出来。那是极为有趣的,之前看到邱晨说:“对表达怀有耻感,是成长最大的敌人”。确实是这样的。
人世间哪里有那么多宏大的事情,不过就是琐碎而已,就因为日常的琐碎,才更值得被拥戴。
孩童时期本来就是“触动感”最敏感的时期,而心态变老的一个明显信号,就是 “触动感”的消失。从对微小事物的极度关切,如草木,溪流,雨雪。到开始执于人际,自身,道理,整个感官日渐免疫。
恰逢其时,她们可以,只不过不太熟悉通过文字表达,而日记却可以帮助她们一天天成长起来。或引用一段美文,或运用一个成语,可写之物比比皆是。
哪里有人经历那么多跌宕起伏,每天都是有意义的事,譬如汪曾祺老先生说:“我的生活经历、我的文化素养、我的气质所决定的”“我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
而日记,不过就是在平淡如水的日子,透过表面无华之象中品一凡细腻之味。就算都是喝水,还能分出快慢,渴时喝和不渴时喝感受亦不相同,早喝晚喝也不仅相同,怎么会没有所写之物呢!这靠大人的善于引导。我相信孩子都可以文采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