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昨天的朋友圈上看到这则寻人启事的,但当时根本没放心上,因为现在的虚假信息太多,我一时难以分辨。但今天看到马书桓的母亲在家长微信群里发的消息,才知道是真的。听着她哽咽的语音,料想她此刻定是心急如焚,于是转发了这条信息,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并多加留意,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家长看到后能有一些反思。
一个正在某中学读初一的十三岁男孩,身上没什么钱,失联了八天,他是靠什么解决衣食住行的?这也是我一直感到疑惑不解的问题。然更让人揪心的在这个孩子离家出走的背后,藏着很多多少不为人知的心酸。借助这则寻人启事,说一说自己对孩子教育的看法。
每个孩子都只是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界,然他们并非是父母的附属。自他们到了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已然注定是无法复制且独一无二的孤本,是无法替代或操控的布偶。然总有许多父母以爱的名义去干预、去指挥、甚至是必须要求孩子言听计从,于是乎,就有了对抗。试想,谁愿意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孩子虽小,他们也有完全独立的人格和尊严,需要得到平等对待与尊重。借用著名作家毕淑敏的一段话___
韩国的古书,说过一个小故事。
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来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无论多么聪明的牛,都不会比一个发育健全的人,哪怕是稍明事理的儿童,更敏感和智慧。对照那个对牛的心理体贴入微的农夫,世上做成人做领导做有权评判他人的人,是不是经常在表扬或批评的瞬间,忽略了一份对心灵的抚慰?
父母常常以为小孩子是没有或是缺乏自尊心的。随意地大声呵斥他们,为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唠叨不止。不管是什么场合,有什么人在场,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全然不理会小小的孩子是否承受得了。以为只要是良药,再苦涩,孩子也应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吞下去。孩子越痛苦,越说明对这次教育的印象深刻,越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效力。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想错了。
我并不清楚马书桓出走的真正原因,料想也必定是与不被尊重抑或是压力过大使然。父母的望子成龙心切可以理解,但也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在尊重的前提下,必须要平等地对待。十三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些许触动都会波及心绪的微妙年龄,难道不是应该得到父母更多的爱与关注吗?
在此,我也想对马书桓说,孩子,不论你在哪里,请你看到寻人启事后一定要尽快回家。天冷了,一个人在外面,父母一定很担心你。无论因为什么离开家,不辞而别、逃避责任都不是一个男人应有的担当。我们每个人在世上都有自己必须要尽的责任和义务,希望你能理解他们,也要让自己成长起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天冷了,回家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