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画作中,
我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
…
爱德华·霍普
Edward Hopper
美国最重要的写实画家之一
以描绘寂寥的美国当代生活风景闻名
在霍普作品中
孤独是画作的本体
光,总是异常地孤独
而一扇又一扇的窗则是通往孤独的通道
1882年7月的一天,霍普出生在纽约
一个紧靠哈得孙河谷的
叫做奈亚镇的小镇子
那里阳光充沛,雨水充足
在他十岁时
受到母亲艺术气质的感染
喜欢上了画画
因为接触绘画较早
让他日后拥有相当扎实的素描基础
后又受父亲的影响
爱上了法国和俄罗斯文化
1906年
爱德华·霍普前往巴黎
这次巴黎之行
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浪漫记忆
美丽的塞纳河、神奇的卢浮宫
繁华的巴黎街景和别具异国情调的咖啡馆
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
丰富了他的想象
霍普非常喜欢巴黎
尤其是巴黎房子上
典型的深灰色曼萨特屋顶
他在欧洲见过大世面
受过熏陶,很有修养
喜欢读书
画笔下的人物好多都与书有不解之缘
霍普的绘画里总有无数的等待
人们仿佛总是无所事事
画中的人物,窗前的女子
餐馆里的顾客
沉默不语的夫妻
无所谓孤独或热闹,清冷与孤寂
这些画面其实是
经常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
看起来稀疏平常
却相当真实
空间的简陋加上色彩的忧郁感
画中的人物对生活、对彼此
仿佛都失去了兴趣
高中毕业后
他进入到纽约函授绘图学校
在这之后,他成为了该校的成员
在美国现实主义之父罗伯特·亨利手下工作
他早年也曾为了谋生而低头
摧眉折腰地去敲商人的门
靠给电影公司画招贴画、做广告设计惨淡经营
20世纪初,巴黎周围的艺术家追逐时尚
那个年代风格变幻无常
可是霍普好像根本不为所动
立体主义、表现主义
抽象派、野兽派甚嚣尘上
他只管悉心雕琢他一贯信仰的现实主义
霍普先生瘦高挑,沉默寡言
但并非那么与世相左
如果他开口讲话
他那独特的
幽默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霍普以纽约为家
以新英格兰为后花园
他既拥抱都市,也热爱乡村
对前者,他更愿意冷眼旁观
而在后者那里
他可以自在地畅想乌托邦
他作画很慢
有时在画布前呆坐数日不能动笔
简直就是抑郁
他很会构图,端详他的画
忍不住会想
这个人的脑子该有多清楚
才能把布局控制得有条不紊、滴水不漏
有几幅画作的构图几乎是古典的
透着清明的理智
爱德华·霍普
以深刻的写实风格
启迪美国风景下深沉的精神面貌
他偏好住宅、旅馆、街景的主题
叙述生活的孤独和冷漠
着力表现
光影下的色彩及情绪变化
善于利用光线明暗的强烈对比
20世纪30年代
美国爆发经济危机
全国上下一片萧条
这一现实极大地震撼了那些把目光
投向欧洲的美国画家
一大批画家把目光逐步投向美国本土
作为现实主义画家之一的爱德华·霍普
独辟蹊径地最先把笔触
伸向了美国公众最为真实的内心
爱德华·霍普好像一直都不属于那个时代
声名来得迟,却不是大器晚成
成名后的
霍普深受世人推崇
这丝毫没让他沾沾自喜
就好像他们为之摇旗呐喊的是另一个人
但他只为自己创作
他有很多
画作色彩明亮
善于利用光线烈对比
但至始至终不变的是
静止中透出的寂寞
和现代人生活的冷感和疏离
清冷的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屋里
进而照在女人的身体上
女人的表情多半是纠结而复杂的
希望消除屏障与隔阂融入到现实生活
不想被打扰的同时又渴望被理解,矛盾而纠结
其实人们之间存在着
过多的交流与沟通的障碍
更难以触及心底
平凡生活中的我们
始终无法摆脱这种真切的孤独感
只能被更深更大的孤独所包围
复杂而纠结的情绪困惑于心
爱德华·霍普85岁逝世
后来他的妻子将俩人收藏的
三千件多件艺术品
悉数捐赠给了纽约惠特尼美术馆
那是个大师辈出的年代
是思想和形式急剧变化的时代
也是人们不断冲破和创新的时代
但从这位活了80多年的画家作品里
我们始终难以察觉
到那个时代的剧烈变动
或许这正是爱德华·霍普的魅力所在
霍普的画作堪称美国风景画的最佳诠释
在美国抽象绘画意气风发的时代
他却以深刻的写实风格
启迪美国风景下深沉的精神面貌
这些画作描绘的景物苍凉
但画作本身看上去却不显苍凉
而是让观者感受到
他们内心的忧伤,引发共鸣
因而减轻内心之苦痛,摆脱烦恼的纠缠
霍普的绘画是超级写实主义的
这在观众眼里产生了一种现实感丧失的效果
好像我们面对的是
梦幻、幽灵、空气一样的东西
而不是普通的具体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