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要先学会在大地上奔跑。
不知道为什么,自从接触到公文,接触到梁衡,我的文风在改变,我的三观也在改变,我在一步步意识到切实去接触一件具体事务,真切地感知一个物品,现实地观赏一处美景,胜过只读只想臆造想象出即使再丰富的画面。为什么?因为想出来的画面只是一幅画面,切实地去观赏一幅画面还可以收获前往画面的道途变换、画面周边的存在,甚至在画面周围可以恰好遇见一个懂得画面前世今生的专家,为你讲解导读,让你全方位去感触画面的存在。这是切实去做一件事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收获。唯有亲身去做的人才会发现,其他人都只能靠耳朵或者想象,细节则无处探寻。
去寻找感知实际事物中的细节,是我这半年以来最大的收获。
很多理论其实接触很久了,但是顿悟却是在天长日久之后的某一时。“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胡适先生在1919年发表的此文,现在想来意犹未尽。曾经早读过的问题和主义,并没有体会到现在这么深的程度,这是一个实干与空想的矛盾PK,天平秤上,孰多孰少,不是秤向哪边倾斜的问题,是做事风格、痛快了谁的问题。
研究主义,痛快痛快作者的思想和嘴;研究问题,就是切实去接触大地的态度。天壤之别,墙上芦苇与脚踏实地的区别。
以国家为研究对象,主义和问题事关国家的发展运作模式是否正确,以个人为研究对象,主义和问题涉及个人成长快慢与前进方向。以本人的转变对比,主义就是精神世界的享受度,问题就是物质世界的认知度。
从前的从前,我极端单纯地强调精神感受,拿读书为例,凡是能从书本内容升华到我认可的精神概念的,我认为这是一本极好的书,当然这个不是错,精神升华本来就是读书的目的。错就错在,我仅仅把精神的获得当做读书的唯一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很多细节的描写,知识的普及,我统统都忽略,只记得看罢对我三观的影响或者是给予我精神的一剂刺激。 这是我忽略问题的集中体现,也是导致我读书自认为很多却获得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甚至基本没有什么具体的知识,得到的是一大堆抽象的概念和可以侃侃而谈的道理。
同样的书,我和好友谈论起来的时候,他所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军事知识,工程布道,我睁着大大的眼睛,仿佛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本书。
是,你可以安慰我说:术业有专攻,你的主攻方向不是军事。 好,按照这样的思路来,那么我可能对经济学感兴趣,但是我对任何书的任何经济制度都无法像好友那样说的清清楚楚。
为何?我久思不得其解。当主义和问题的顿悟来临的时候,我终于明白了,是我从来没有提出或关心过问题,我只对抽象感了兴趣。生活中也一样,我对很多细节都直接以PASS方式处理掉,因为我无法忍受琐碎的鸡飞狗跳,同时我也深深地发现,我无法处理好生活中自己想建设好的细节。这是对曾经的享受的惩罚。
我无法获得一处简单洁净,摆放有序的屋舍,因为脑海中盘旋着更多的设计,忽略了对当下凌乱的处理,于是家始终在收拾的过程中,未曾到达我的想象状态,总是令自己不满意;我无法快速完成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盈的文章,因为脑海中始终在寻找符合完美论断的结构,忽略了当机立断选择一种可行结构就动笔的现在,于是文章始终悬而未决,死期总是近在眼前。
关注主义就想要雕饰,想要完美,因为没有细节的纷扰,假装达到的状态可以更加理想化;关注问题却会尽量重视简洁,因为懂得绕开每个细节,不被细节缠绕,明白切实地完成已经是很难得的状态。
先完成后完美,先问题后主义,先脚踏实地后润饰花边。飞机起飞前必定先抓地有力地在大地上奔跑。 对,我先应该学习在大地上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