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友友的文章里看到了土炕这两个字,时光嗖等一下把我带到了几十年前,带到了儿时烧炕的岁月。
北方农村长大的人,对农村土炕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因为北方农村的冬天严寒而漫长,而睡炕取暖是过去北方农村最基本的生活“选择”。
六七十年代,儿时冬天我们取暖基本就是烧炕。在我们北方家家都有一盘大炕,占据整个房间的多一半地方。冬天全家老小都窝在一盘土炕上。睡觉都是一排排数人头。
冬天最冷的时候,几乎家家都会烧炕,家里条件好的用煤块烧,一般的家庭就用家里的玉米秸秆或者麦秸秆来烧炕。
每到冬天下午天快黑的时候,村里就浓烟弥漫,浓烟滚滚人都呛得在家呆不住,大多数人都一边用手捂着鼻子,一边跑到村子的路上聊天,等浓烟散了,天黑严实了才回家上炕,此刻炕上已经有一点点上升的温度。
大家都从家门口把秸秆往家里边抱,都塞到土炕洞,炕洞都是砌成小四方,把秸秆就塞到那个坑洞点燃,浓烟一股股的从炕洞里冒出来。等着炕慢慢热的时候也是到了晚上该睡觉的时候。
小的时候我家烧炕基本上都是我的事儿。
每天晚上全家人挤在暖暖的炕上,一边聊着家常,有时一边看着电视。或者有时在炕上剥着玉米棉花。
尤其到冬天的时候,有时村里有爆米花或者用玉米糁和白糖做的棒棒糖,妈妈给炕上放上一盆,坐在这暖暖的炕上,吃着这些东西,感觉都是最美好的享受。
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有时炕上就有某一块热的都烙屁股,那就是炕洞里的火没有拨均匀。其实都想睡到坑中间,炕中间就是最温暖,火最均匀的地方。
别说烧炕也是一门技术活,有时烧的柴火多了,炕烧的太热,把人烫的睡不成。甚至还会把炕烧着,甚至把被子被褥烧的着火。经常把炕烧的太热或者把人烧伤不在少数。
睡在土炕上,浑身都是温暖而舒服的,另外土炕的温度还会传递到房间的空气中,整个房间都很温暖。
俗话说,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所以那个时代大家只求个温饱,全家能在一起,不忍饥挨冻就是幸福。
基本上睡到快天亮的时候,炕的温度慢慢就下来了,甚至被窝里还有点凉。大冬天对于我们来说最艰难的事,就是早上穿衣服。每天早上穿棉衣起来上学棉衣都是冰凉的。
有时我们晚上睡觉的时候,把第二天早上穿的棉衣裤暖在被窝脚底下,有时候炕上的温度,使棉衣早上起来还有点温度。不至于太凉。如果炕上的温度降的早,早上棉衣也还是冰凉的。所以烧炕柴火的多少跟烧炕时间也很重要。
冬天被子脚底下暖棉衣,这样的事在六七十年代北方大多数孩子还都有点记忆。
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在炕洞里收鸡蛋。因为炕洞有点余热有点烧灰,有时家里养的鸡就跑到炕洞里下蛋,甚至有时烧炕时还有没有扒出来的烤熟鸡蛋。
每次妈妈听到有鸡嘎嘎嘎地从炕洞里钻出来,就知道家里母鸡又把鸡蛋下到炕洞里。这时候钻到炕洞收鸡蛋的活就是我。基本上都让我钻进炕洞去收鸡蛋,因为炕洞小,我小时候也长得比较瘦小,等我把鸡蛋从炕洞里拿出来的时候,满身满头满脸都是坑灰。
我不但给我家钻炕洞收鸡蛋,而且还给好几家特别二妈,四妈家,几乎都是三天两头就让我钻炕洞给她们收鸡蛋,小时候很傻很天真,就兴高采烈的去帮她们收鸡蛋了。这个炕洞也不是说瘦小就能进去,因为小时候我练过软功身体很灵活。
有时我们在烧炕的时候,给坑洞里放点带皮的玉米或者红薯,等炕烧完了,玉米跟红薯也都烤熟了。晚上坐在热炕上吃着烤红薯跟玉米,也是一种享受。甚至还可以扒拉出没被发现的烧熟鸡蛋。
到了80年代90年代开始,基本那是结婚的人,都换成席梦思床,大多都不在睡土炕,也许嫌土吧。但是大多的老年人还是睡在土炕上。
直到现在农村已经很少能看到当年的大土炕。大土炕几乎都 销声匿迹了。但那种土炕的温暖还留在记忆中。
不过有时回老公的老家,冬天还可以睡到暖暖的土炕上。那种跟火炉大锅连在一起的土炕。在那种土炕上睡觉,感觉浑身都是舒展的,特别的踏实。
土炕是北方六七十年代孩子的印记,这种烧炕的岁月已经渐行渐远,有时偶尔的远去的记忆,也会突然被岁月长河的钓竿,钓出水面,清晰的画面就像电视的显像管一样,重新又开始播放。岁月渐行渐远,被打捞出来的记忆,越来越清晰,我们走着忘着,走着忆起......
(齐帆齐九月品牌特训营)第七篇字数1659累计14965
小主神魔进阶群52天9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