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博商业周刊对于德国书籍设计师乌塔·施奈德的采访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平时并不常用Kindle(亚马逊阅读器)看书,我还是喜欢一本书捧在我手里的重量感带来的特有记忆。对我而言,读一本书的过程就像是我与图书单独相处的美好假期。当我捧着书时所感受到的重量,翻页时眼睛所看到的色彩变化,凑近它所闻到的书籍气息,这些都是我和书在一起的记忆。”
在一个电子杂志蔚为大观的时代,不仅纯粹的新闻正在尝试摒弃传统当时存在,还有很多时尚杂志正在努力抗衡数字媒体的侵袭。我们希望能一起回味下,这些在世界各地发行、给了许多人从时尚观到价值观的颠覆的杂志。
《 i - D 》
时尚杂志本质上是具有独断倾向的,它们往往接受某些时尚而拒绝另一些时尚。《i-D》的独特性就在于它并不做时尚的裁判。早期《i-D》明显受到1970年代朋克运动的影响,并且继承了《乐迷杂志》的DIY精神。它以新闻纪实的手法;以伦敦街头为画布,记录真实世界的精神风貌,从而形成了一种新鲜的街头时尚。无论是时髦的,独特的,还是奇异的,凡是生活中出现的潮流,《i-D》都及时准确地记录了下来。朋克,复古流行派,锐舞……这些一度被主流时尚杂志所拒绝的生活潮流在《i-D》都受到了同等的尊重。
《 The Face 》
THE FACE,这本英国青年时尚文化标志性杂志,虽然风格过于张扬与表露锋芒了。但这并不妨碍他:能把杂志完全按前卫青年的方式折腾,而且处处以边缘的态度逼近主流,直至颠覆具有伟大传统的英国,实在难能可贵。
《System》
这本访谈资源绝佳,采访过 Cathy Horyn、Nicolas Ghesquière的杂志堪称业界良心。
《Kinfolk》
Kinfolk的确建立了一种生活杂志的新做法。美食是它的线索,但伴随美食的生活更令人期待,而且很时尚。那些读了杂志,又在寻找如何让生活慢下来的方式的读者在它的网页上留言说读后“很想马上聚会”,它自己也称自己是“小圈子聚会指南”。它也真的小众。尽管Kinfolk一年只发行四期,却在短短3年中发行超过30多个国家,拥有英、日、俄、中四个语言版本。
《 Studio Voice 》
一本绝对称得上是老字号的杂志,因其创刊于1976年9月,日本。在杂志界朝生夕亡的世界,风云30余年算是命数长。但它虽然30有余却并未显露半点老态,到是越发生猛起来。杂志创刊最初,它的样子是A3尺寸,8页纸的报纸型杂志,后来编辑团队几经更换,杂志也经过了几次巨大的改变,最终变为现在的样子,比A4大一点,厚书纸,号称多媒体混合杂志,每期不厌其烦地做着亚文化特辑。
《 Hunger 》
时尚摄影师Rakin在20几年前创办了先锋潮流越看 Dazed&Confused,10年前又创办了高端时尚半年刊AnOther,2011年11月,他又在伦敦办了一本全新的时尚及生活方式半年刊 Hunger。Hunger是一个将自我表达、创新和发现结合的新平台。
(编辑:短酷,转发请注明匠临Jean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