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唐·白居易《江楼闻砧》
秋日的长安城明月当空,秋风不息,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这是长安的妇女们为了制备冬衣,将制衣的布帛置砧上用杵捣平捣软发出的声音。
月光下的李白用惆怅的口吻念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长安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成为唐代一代又一代诗人,对长安的思念。
而远处南方偏僻之地的江州,长安城的秋风吹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十月入冬时节了。这个时候的江州人,才开始捣衣制备冬衣。
此时正在楼上的江州司马白居易,猛然之间听到这捣衣声,才突然想起,原来离家已经这么久,此时的长安是不是也是万户捣衣声,不,江州的时令要比长安晚上很多,此时的长安,早就已经完成授衣,听不到捣衣声了,孟冬十月寒气至,此时的长安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长安,是所有唐代诗人的家乡,李白被贬谪时吟到“西望长安不见家”,这何尝不是所有被贬谪的诗人的心声,举头望月,不见长安,这是所有唐代游子的痛苦。
长安,在白居易的心中,相隔万里,却又天涯咫尺,诗人仰望明月,脱口而出,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