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人的七夕终于过去了……
每年一到这个节日,朋友圈一片兴隆,
秀鲜花、秀礼物、秀转账、秀恩爱,
加上几句土味情话,
热闹无比,人人都是大情圣。
如果说节日是感情的润滑剂,那么钱包便是节日的替罪羊。
从过节前几天“直男”们就十分费心的在经费和女朋友的情绪下战战兢兢的权衡,背地里还要哭穷和客服多砍几次价,
七夕时在女朋友面前化身为多金的绅士,
收获对方的感动后,心中悄悄感叹:
还好努力没有白费,今年的七夕终于过去了!
然而,狂欢过后,一切落幕,
鲜花时长也会枯萎,精心包装的礼物摆在桌子上,日久也有些许灰尘。
七夕过去的24小时之间,
在支付宝内垃圾分类小程序内玫瑰的搜索量上涨14倍,
永生花、毛绒玩具等也比之前涨了好几倍。
搜索量暴涨的背后,七夕礼物一夜之间变成了垃圾!
而朋友圈狂欢的背后,是被“仪式感”几个字支配的中国情侣们。
仔细一想,生活中类似的伪仪式感也不在少数。
我们常常会以为朋友圈里的高赞图片和溢美之词,
是对仪式感的最佳反馈。
所以多数人朋友圈里的生活精致又体面,
现实生活却是另一种模样,
即使月薪3000,也能为了仪式感毫不心软的花钱:
健身瑜伽齐上阵,却坚持不到一个月;
时不时在社交网络上晒最近喜欢的法国餐厅,晚饭却只敢买泡面;
桌上是几百块的香薰蜡烛,一旁是男友分期买的苹果电脑,
即使信用卡已经刷爆,朋友圈里配文依旧是:
“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房子是租来的,但生活不是”。
很多时候,生活是需要仪式感,
但被物欲支配的伪仪式感不过是招摇过市的虚荣心。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说,
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这不代表是只顾着跟风和迎合他人眼光,
即便是提前透支,也要满足所谓的仪式,
这样的生活,不过是一场虚浮的自我表演,表面绚烂,内里却空洞不堪。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有一句台词:
“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其实真正的仪式感不过就是这些淡淡的生活小事,
清晨早起的一个吻,一份简单的早餐~
下班回家顺路带的一枝花,一起用心做一顿饭,
它和法餐游艇无关,和别人的眼光无关。
物质垃圾分类已按部就班,
精神垃圾分类也是情侣双方应该培养的一个默契。
相互尊重理解,就算两人一起吃个麻辣拌也有无限乐趣。
就像王小波说的那样: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是的,生活需要一点形式主义的仪式感,
但真正的仪式感,并不仅仅是买几件漂亮衣服,晒几套网红化妆品,在装潢不错的咖啡厅拍几张照,读几本畅销书那么简单的事情。
真正的仪式感从来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
而是把细碎的生活也能过得讲究,
让平淡的日子拥有开出花来的小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