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让我念念不忘的,除了阳春面之外,只能是蒲包肉。
我对蒲包肉的兴趣,也许和许多非当地人一样,肯定是被名字吸引。
江南在加工食物时,好像特别擅长把原材料包起来加工,比如粽子,这是用草;比如叫花鸡,这是用泥巴;再比如狮子头等等之类的大圆子、小圆子;再比如,大名鼎鼎的咸鸭蛋。
万物皆可包。
蒲包肉的做法,自然是把肉包在蒲叶里面加工。
其实,这种蒲,我虽然没在水面见过,但,蒲扇,蒲席等等,小时候是用过的,是不是一种东西,我不太敢确认。
在高邮吃到蒲包肉,纯属邂逅。
那是一个清晨,刚过了南门大街的牌坊。两边的大多商铺,尚未营业,在南门大街路西的北首,一家挂着蒲包肉店招的商铺开着门。
之前已经吃了一份阳春面、一个黄烧饼、一个荷包蛋,并未感到饥饿。
想起来《诗经》里面的一句诗,“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于是,驻足门前,往里张望,里面有四五个围着围裙的中年妇女在紧张忙碌着。据说,这家店也有着30多年的历史。
虽然不饿,但既然到了高邮,无论如何,也要吃一个蒲包肉,这可是高邮城市的第二“店招”,第一店招,当然非咸鸭蛋莫属。
门口,满满一箩筐,全是蒲包肉。外表实在貌不惊人。
店员随手给我了一个,熟练地解开细绳,剥开蒲叶,将一个小葫芦形的东东,装在塑料袋里,递与我。
哦,原来卖蒲包肉,是卖的蒲包的肉。蒲包,店家是要留下,重复使用的。
汪曾祺先生在其小说《异禀》里,这样描述蒲包肉,“用一个三寸来长直径寸半的蒲包,里面衬上豆腐皮,塞满了加了粉子的碎肉,封了口,拦腰用一道麻绳系紧,成一个葫芦形。煮熟以后,倒出来,也是一个带有蒲包印迹的葫芦。切成片,很香。”
我没有切片,整个,直接下嘴咬了一口,不咸,不淡,那种香,是水草特有的清香,虽然看上去去,里面有肥肉,但丝毫不腻,一种无法形容的口感,不属于耐嚼,又不属于不耐嚼。
这种感觉,特别像高邮这个小城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