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霞客游记》26-再游黄山

后游黄山续1

      初五日,平明,下天都峰。凹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上下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上天门。三里,至炼丹台。循台嘴而下,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还过平天矼,下后海,入智空庵,别坞。三里,下狮子林,趋石笋矼,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藻绘满眼,始觉匡庐、石门,或具一体,或缺一面,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日暮,返狮子林。

译文

      初五这天,天刚亮时,我们便从天都峰顶下来。朝山峰凹陷处的北面走了两里路,看见石壁幽深险峻。山下的莲花洞正好与前面山坳的石笋峰遥遥相对,整个山坞显得十分幽深。我与澄源告别后,下山来到之前有岔路的地方,朝着莲花峰的方向赶去。一路沿着高耸的石壁向西走,途中上上下下反复多次,快要下到百步云梯时,发现有一条路可以直接登上莲花峰。向上攀登后发现石阶忽然中断,正疑惑时又退了下来。这时对面山峰有位僧人高声喊道:“这正是通往莲花峰的路啊!”于是我们从石坡侧面穿过石缝,山路狭窄而陡峭,峰顶全是如同巨鼎般矗立的巨石,中间空敞得像房间。从石洞中沿着层层石阶直上,石阶尽头处山洞转折,曲折离奇,如同在楼阁中上下穿梭,竟忘了自己正置身于高耸入云的天外!走了一里路,看见一间茅屋,依傍在石缝之中。正当我犹豫着想继续向上时,先前指路的僧人过来了。这位僧人法号凌虚,是在此地结茅修行的。于是我们挽着手臂一同登上峰顶。峰顶有块巨石悬空隔着两丈宽,凌虚搬来梯子助我们渡过。山顶宽阔空旷,环顾四周只见无边的碧空,连天都峰也要俯首称臣了。莲花峰位居黄山中心,独自耸立于群峰之上,四周岩壁环抱耸立;每当朝阳初升、雨过天晴之时,鲜丽的光影在层层峰峦间辉映荡漾,令人情不自禁想要欢呼起舞。久久停留后,我们返回茅屋。凌虚端出粥食招待,喝过一碗后,我们下到岔路口,经过大悲顶,登上天门。再走三里,抵达炼丹台。沿着台嘴向下走,观赏玉屏风、三海门等山峰,这些山峰都从深峻的山坞中峭拔直立。那炼丹台所在的山脊低垂延伸,地势颇为平缓,并不显得奇险,唯有在此俯瞰翠微峰背侧,才能看见山坞中峰峦交错耸立,上下景致交相辉映,若非在此绝佳视角,根本无法领略如此壮丽的景观。返回时经过平天矼,进入后海山谷,来到智空庵所在的别坞。又行三里,下到狮子林,朝着石笋矼方向走去,来到往年曾经登临的尖峰上。倚着松树坐下,俯瞰山坞中峰石环聚、景致绚烂如画,这才觉得庐山、石门山,或具其局部之美,或欠缺某些特色,远不及黄山这般宏阔博大、富丽雄奇!停留许久后,我们登上接引崖。向下眺望山坞中,隐约觉得景致别有洞天。再来到山冈上的尖峰旁,踩着滑动的石块,抓着荆棘野草,顺着山坑向下,越往深处走地势越低,群峰互相遮蔽,再不能一览无余。天色将晚,我们返回了狮子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