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沉淀,永远都在重新开始。”
这是导师手记的第7篇分享。
2016年,一堂《发现月球》的美国小学科学课深深地启发了我,让我发现科学的魅力,看见教育之光,于是我决定追随科学课探索的步伐,用三年的时间边学习边成长,在这第四个年头,回头看,一路走来那些启发我的,也深深地影响着教学,启发着学生与家长。
我想,这样的启发,值得好好被看见,于是从课程对教学观察记录中梳理清楚,逐一分享。
这是第一篇关于科学课教学法分享:提问-思考-表达。
01/为什么注重提问?
如今是一个获取知识越来越放方便的时代,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但是没有思维的训练,知识也只有杂乱的堆砌,不是“用不起来”,是没有教“怎么用”。
如果认为上科学课以记住一些科学知识点为主,其实这是一个过时的想法,任何的科学知识本身都有可能会过时,被推翻,现在百度百科和Wikipedia都可以查到这些知识。
而以为上科学课只是动手做做实验,只是为了“有趣好玩”,这也是一个误区。
科学课首先注重提问能力的习得,学会提问,学会思考,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为没有人可以代替你去思考未来。
我们是这样评估一个孩子的提问素养:
科学思维能力,一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最容易被忽略的能力,并不是随着知识的积累、年龄的增长而天然习得,需要长期的刻意训练。
02/教学日常,怎么做?
科学课上的日常热身就是“提问与思考”,老师很少给学生讲解知识,也没有标准答案,而是搭建一个又一个问题,用问题回答问题,带领孩子们进入沉浸式的思维课堂。
初次接触时,有些被“标准答案”固化到不想思考的学生,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
随手翻阅课堂记录,大致是这样的:
同样是十几个人的秋季周末班,两个班上的科学课主题都是动物与植物的第二节。
显然新学员偏多的周六班的“思考”,没有老学员偏多的周日班积极主动。
科学课营造一个“问问题”的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保有“问问题”的思维习惯,我总结四个初级版本的提问方法:
03/孩子说,我们听
如果翻阅助教做的课堂观察记录,就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下来,孩子的发言表达比我的要多得多,那么这节课一定是互相收获得很多的。
一个问题下来,学生有各种形式的表达,老师说的话屈指可数,但总是关键而不可或缺。
这其实给到我们反思,反思老师在教学中的角色:
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孩子比作珍珠,把老师比作项链,那么一条漂亮的珍珠项链是看不到有项链露出来的,项链的作用是把各种珍珠串起来,换句话说,老师的角色是倾听者和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广播员。
作为孩子的倾听者,要做的首先是接受孩子所有的答案。
当孩子想要表达的时候,不要急着回应:“你错了”“好棒!”等等,认真的倾听,是最好的神情回应,“好,谢谢!还有同学有其他想法吗?”礼貌的让孩子坐下,保持微笑即可。
久而久之,课堂上每到这个环节,孩子们会非常积极热情,在这个过程中,跟老师一起,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思考,表达;跟老师一起,礼貌的,认真的倾听他人的想法;跟老师一起,听到每个人的声音。这在学习环境中尤为重要。
其次,给关键概念下科学定义。
科学是一门语言,其实世界也是一门语言,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理解这个世界,没有概念,我们的大脑是一片空白,人与人看事物的不同,正是不同的语言系统导致的。
言语信息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科学课“陈述”的时候,你可以做比喻,但不要babytalk。
举个例子:
什么是种群?
解释:一种植物或动物在特定地区的总数称为种群。
学生会不明白什么是“特定”,就可以解释它,但是不能种群解释为:很多动物或植物聚在一起生活等等。
因为思维训练与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用科学的语言,说科学的事情,这是我一直坚持的。
写在最后:
提问-思考-表达。
老师用提问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老师要给关键的概念下科学定义。
看似简单,但需要不断融入日常教学中才能有效果。
可点击第二篇分享:
有关观察-发现-记录,追寻儿童探索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