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6年出生,02年上小学,08年上初中,初中三年级,初一的课程是语数外政史地生,初二开设物理课,初三开设化学课。中考这九门课程我们只考了7门地理和生物没有列在中考的考试科目当中。语数外各120分为满分,物理70分化学50分为满分,政治和生物各60 分为满分。我所在的城市是这样计分的,虽然现在的积分有所不同,但我依旧认为我们那一届的中考成绩简直逆天。
中考结束,我的成绩自我看来只有语文成绩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其余的成绩都发挥的很完美了。凭借着学区内学生的身份我来到了重点高中,这件事直到现在说起来我依然很自豪,我曾经也是百万大军成功过独木桥的一人啊!
上了高中,从军训开始好像就有什么派别隐约在我们之中划分,从不同中学而来,谈论最多的自然是曾经的学校还有中考的成绩,但大家好像对语数外这三大主科的成绩不是十分探讨,大家的落脚点都落在了物理化学和政治里历史的成绩上面。一个新鲜且敏感的词汇出现了“文理”。我们不在含糊的学习学校安排的课程了,我们有意识的去选择可以让成绩更好的科目重点学习了。一切都来源于高一下半学期的文理分科,我们分班的成绩就是依靠高一上半学期的月考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的成绩。如果选文那就看这几次文科的成绩排理科同样。
文理分科就悄然来临。有事件就会有话题,有话题就会有讨论,有讨论就会有驳斥双方,有驳斥双方就会有闲言闲语。矛盾讨论从未有过停止,班级里宿舍里都在激烈的探讨。似乎大家的矛头都针对文科班:文科都是理科不行的人才会选择;选文很简单背一背就可以日子会轻松;文科班都是女生都是鸡毛蒜皮,勾心斗角;男生学文都是娘娘腔。不知道这些说法都从哪里流传下来,也不知道是谁灌输了这种学文不如学理的思想。确实选文的大部分的同学理科成绩都不是很好,女生也偏多,这应该也和男女生的大脑构成有关吧。高中都是以成绩为先,如果成绩名列前茅哪有时间考虑文理之间还存在歧视感。
我是地道的文科生,也是别人口中头脑不聪明理科成绩差文科稍好选文的那种人。高中的文理的滥调早都淹没在题海之中了。随着高考结束我们填报志愿,一些弊端也有显现,文科不能学医,理科成绩不拔尖高精尖专业也选不到又不想沉沦在文科的专业。但这都是以成绩为先,没有明确理想目标只知道学习提高成绩的高中毕业生选择专业针对有点糊涂。
高考成绩一般,没有想法的我选择一个“市场营销”专业,这是什么专业我一片茫然,就业前景未来方向一概不知,只是因为这个专业设置在校本部,至少不是一个不入流分校专业。班级里的同学高考录取时文理各15人很平均,宿舍也是这样分配的一切又像回到了高中,大一的公共课程的期末考试几乎是以背诵重点为主。题型大多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这好像和高中的文科课程没有什么差别。但对我而言我第一次认识到的文科生与理科生似乎真的有点水火不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