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又重看《知否》了,每次看,都能引发一些新的思考。
剧中有一个情节:大娘子受了康姨母的摆弄,差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毒害祖母,所幸祖母无碍,最终脱险。
看到这里,几乎每个人都在责怪大娘子,也包括电视机前的我们。
康姨母心术不正、歹毒非人,她不可能不知道,却还一直与之来往,明知故犯;祖母也告诫她多次,让她不要和康姨母过分亲密,但是她从来不曾听进去,照样往来。当真愚蠢至极、屡教不改!
然而,我们只知道责怪大娘子,却很少人细思她如此行为的原因。
在古代,女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只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传宗接代的工具。只不过,大娘子比大多数女子幸运了,出身世家,从来都是养尊处优;后又成为蒸蒸日上的盛家之当家主母,这样的际遇也是羡煞旁人的。
虽然如此,她依旧有她的可怜之处——孤独。
她和盛綋并没有太多感情,甚至盛綋认为她一介妇孺没有见识,所以两人基本是说不上话的;儿子倒是孝顺,但是成家与立业两头忙,和母亲相处的时间也寥寥无几;而女儿们又纷纷出嫁了,不得自由,鲜少回家;院里只剩下老太太,于大娘子而言,老太太是不得亲近的存在。
诺大的院子,却没人可以说体己的话,苦闷异常。
只有她的姐姐康姨母,时常会过来陪她唠嗑,也幸好有康姨母,她的情感需求才终于得到慰藉,精神世界的孤独,也得到了缓解。她也因此越发信任这个姐姐,这才给了康姨母算计的机会。
孤独是可怕的,它会在黑暗中不知不觉地一点一点蚕食掉你。如果她有的选,她大概也不愿意与恶名在外的姐姐一直往来吧?
表面看,这件事是大娘子错了,实际上,错的只是她一个人吗?
02
这让我想起了前阵子“假靳东”事件。
61岁的黄阿姨在某短视频平台上与假靳东频繁互动,种种操作令人啼笑皆非:为了支持“靳东”的事业,花费了大量钱财在其直播带货上;为了和“靳东”谈恋爱,和丈夫分房睡;对于“靳东”说要送她房的“诺言”深信不疑,还离家出走去和“靳东”约会……
每个人都在嘲笑她,甚至连他的丈夫都揶揄“你都六十多岁了,靳东凭什么看上你”。
这件事乍一看很荒谬,但是深扒背后,却让人不禁悲从中来。
黄阿姨的丈夫年轻时因财入赘,对她很冷漠,她甚至直言从来没有爱过;两个儿子又不成器,甚至因为赌博欠下一大笔债。她与丈夫、与儿子之间都鲜少交流,感情世界可以说是一片荒芜。
多年来感情空虚,精神贫困,对情感的渴求达到了极致。当面对“假靳东”的嘘寒问暖与关怀备至时,如久旱逢甘霖,黄阿姨终于体会到了“被爱”的感觉。于是她一步步沦陷,如飞蛾扑火般。
这并不是个例,在“假靳东”的账号下,还有无数的“黄阿姨”!
她们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一生困于方寸之地,如黄牛般任劳任怨为家庭付出,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也没有人重视、关注她们的情感需要与精神世界,面对“靳东”娟娟溪流般的关爱与呵护,纷纷无法自拔。
阿姨们迷恋的是靳东吗?并不是!他们迷恋的,只是有人呵护,被人关心的那种感觉。这些,本来应该是家人给予的,但她们却只能从一个陌生人那里感受到,多么可悲!
如果从一开始,她们的需求能被关注,心声能被倾听,如果她们能够从家人那里获得多一点的体贴与关怀,精神世界丰盈了,这场闹剧可能根本不会发生!
03
国庆节回家的时候,有一次和妈妈在聊天,不知怎的说起了刘阿姨。
原来,刘阿姨的女儿最近生二胎了,本来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谁知道,2岁的大女儿竟然趁人不注意的时候,要用被子闷死自己的妹妹,幸好被及时发现,才没有酿成大错。
妈妈说完这件事,哀叹了一句“小小年纪就心术不正”。妈妈并没有亲眼所见,想来这些事情与评论也多是从别人那听来的,当然她自己也确实是这么想的。
我当即就反驳:“小孩子懂什么呢,肯定是大人没有引导好!”
一个2岁的小孩子,懂什么是非对错呢?懂什么杀人犯法呢?说到底,问题还是出在大人身上。难道不是吗?
原来的她如众星捧月般被呵护,但是妹妹出生以后,大人们的注意力与关爱被分割走了大部分,她多少是能感受到这种冷落。
她并不知道“妹妹”是她的亲人、是以后也可以相互取暖的人,她只知道,这个小东西夺走了原本属于她的宠爱,她在用她的方式进行抗争!
大人们在喜获二胎,精心照料刚出生的小baby的同时,却忽略了老大的情感需求与身心健康。反而在老大出现不正常举动的时候,没有进一步分析原因,却只会简单粗暴的以“心术不正”评价他。
如果这个问题没能得到正视,早晚会酿成大祸,毕竟这种悲剧已经屡见不鲜了。
04
我一个堂姐,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稍微有点木讷,性感内向;相反,小儿子聪明机灵,活泼外向。
家里人都喜欢小儿子,对大儿子比较无感。大人们也经常当着很多人的面,甚至两个孩子都在的场合,将两人进行对比,对小儿子各种夸奖,而对大儿子则是隐隐的嫌弃。
有一次我去她家做客,小儿子确实如传闻中一般聪明活泼,不用别人撺掇,自己就自觉地又是背诗又是唱歌,没有半点扭捏害羞。而大儿子则相形见绌,安安静静,默默地看着电视。
看到这种反差,姐姐又习惯成自然地将两个儿子进行了比较,对小儿子则是一个劲的夸,而对大儿子,则是恨铁不成钢,有点无奈。
“明明是一个爹妈生的,吃同样的米,怎么就差别这么多?就算不聪明,活泼外向点也好啊!”我只能尴尬地说些开解的话,然后赶忙岔开话题。
过一会,姐姐去厨房做饭,就剩我们三个的时候,我试图和大儿子说话,没想到大儿子回答了我之后,可能是觉得我温和或者觉得我感兴趣,还主动的和我分享他幼儿园的情况,和刚刚判若两样。可是等到她妈妈再次出现,他马上像焉了的花儿。
我挺心疼大儿子的。可能他确实不够聪明不够活泼,但事实并没有那么糟糕,却因为大人的不当言行,导致他的情况在恶化。
大人们无疑是爱他的,但他们都望子成龙,当看到大儿子的表现远远不及预期,同时又有了小儿子的对比,对他的失望就越发明显。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露出嫌弃的言行。
对于大儿子而言,每次做得不好就会被贬低,越被贬低,越做的不好。在家长一次次的比较与否定之后,原本就不优秀的他,更加缺乏信心,甚至自卑,也越来越不敢表现自己。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他虽然只是个孩子,但他也想听到赞美的话,希望得到鼓励,哪怕只是小小的进步,他也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并给予肯定,而不是一味的嫌弃与贬低。
有多少孩子,就是被大人这样一步一步“毁”了,却还要承受大人的指责。
05
大概很多人都是如此吧!
当面对“有问题”的人或事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直接指责这个人或这件事,却往往忽略造成这种结果的隐藏在背后的原因。
而正是这个原因,才需要我们花精力去关注与解决!
虽然上面讲的都是关于情感需求方面的例子,但这个道理,运用在其他地方一样行得通!
和年迈的父母沟通不顺畅,是父母太顽固、沟通成本高?还是你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公司常年不给你涨薪,是公司刻薄?还是你除了工龄在增长外,给公司所带来的价值毫无变化?
别人总是能成功,而你却只有失败的份,是因为他们运气好?还是你没有尽力,总是在假装努力?
……
生活中的问题比比皆是,常常令人束手无策。
但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有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抽丝剥茧的思维,然后再对症下药,那么很多严重且顽固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哪怕不能解决,也会有极大的改善。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