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深信自己并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雕琢。但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而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于是我渐渐的远离尘世,疏远世人。结果便是一任愤懑与羞愧日益增长内心那脆弱的自尊心。
看到这段话,我惊呼:这不就是对于精神内耗的完美阐释吗?
或许有的人不相信,但是这世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群人,而且,应该还不是小部分。他们过着普通的生活,但是又不满足于普通的活着,可又找不到途径可以改变自己的境况。
或许说,每当他们想要改变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纠结于这样的改变会不会让自己过得比现在还差。
抑或是觉得做出改变之后结果肯定还是失败,那我还不如不要开始的好。
各种利弊权衡之后,往往会放弃改变的想法,继续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过段日子,ta会再次陷入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怪圈,内心不断地反复纠结。如水地日子还是那么平淡地逝去,没有任何改变。
为什么我们总是会陷入这样的怪圈当中呢?不停地在心里和自己较劲,却始终不肯做出改变?
一,总是把结果看得太重要。
女孩爱乐工作了好几年,有段时间突然想考个在职研究生来提升一下自己。于是那段时间她开始反复思量,设想了各种结果:
要是考上了,三年学费十万块。这手里好不容易攒的一点钱,又得花出去,几年之后还是穷光蛋一枚怎么办?
要是考上了,读下来觉得不喜欢怎么办?
要是考上了,三年读完了,拿到证书,去求职公司不承认在职的研究生证书怎么办?
……
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考研。
二,不肯走出舒适圈。
好友乐生总是抱怨说,她很想在工作之余把英语捡起来,于是她坚持了几天下班后跟着APP学习,可没几天她就不知不觉放弃了。她说每一天加班加到八九点,回到家精神都涣散了,根本不想再动脑,就想洗漱完刷刷视频,玩玩手机,聊聊天放松放松。
三,不肯相信自己的能力。
白鸽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想法,想学乐器,想学演讲,想学跳舞,想学写作……一开始,爱想女孩还对一些想法诉诸行动,但往往浅尝辄止,一般都是学着学着遇到了难题就开始自我怀疑,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于是便放弃了。
再后来,即使遇到了感兴趣的东西,她也没有了尝试的欲望,因为一旦她冒出想尝试的想法,内心里就会有一个声音告诉她:不行的,你不是那块料。
如果你也是这样纠结症患者,那下面的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或许可以帮到你:
一,尊重过程,它往往比结果更重要。你走的每一步,其实都算数。
你要相信,投入的快乐是无条件的。我始终相信,生命是一个体验的过程,当你全身心去投入去学习一样东西的时候,那种踏实的学习的快感,不比你整天胡思乱想强?如果你真的对一样东西感兴趣,那对你来说,结果真的那么重要吗?重要的不就是你在学习的过程所收获到的满足感吗?
而好的结果,其实只是附加值。
二,问问你自己,如果你有想法但是不行动,那过段时间,你是不是还是毫无长进?
这世上有一种恐惧,是对时间虚度的恐惧。一想到,几个月之后,几年之后,我会因为曾经想做一件事,但是迟迟不肯行动,导致光阴飞逝,而我只是在虚长年月,浑浑噩噩的过着这索然无味的日子,我便无比恐慌。
而破除恐惧的办法,很明显就是行动起来,而且得持之以恒的保持动的形态。
三,何妨再进一步?
遇到困难那便解决困难。任何一件能让你持久快乐的事情,都不会那么轻易做得到。而且太容易放弃,那么你做任何事情,成功的机会都不大。
希望,你我都能成为更有行动力和自驱力的人,而不是只会在无尽的幻想中浪费生命的人。
愿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