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姨今年已经64岁了,老家是四川巴中人,一辈子几乎都在农村,也是7年前才来成都的。
我坐在她身边,她自顾自开始说起来,最近的朋友去世时,家里的几个‘孩子’赶回来,到咽气,孩子们给他穿上寿衣,尸体冰凉就放去殡仪馆停着,火化,人生啊,最后就剩一堆灰就放去公墓里去,一个人也就简简单单被送走了,儿女回家分完财产,也就各自散去。
看着芳姨的年纪,听她或多或少有些伤感的语气,我便安慰到“儿女以后每年也都会回去祭祖上墓的。”因为我们家每年过年都有祭祖的风俗,自己想起外婆虽然走了很多年,我却还是依然很想念她的,没有忘记的。
芳姨又说:他们回不回去看已经不重要了,人都已经走了。现在城市的人和人也越来越生疏了,去年小区一个老头,快死了,儿女都没有回来,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后来知道自己快不行了,就给小区的清洁工一笔钱,等他死了让他把自己送去火葬场,有钱又能怎么样,死的时候也带不走。不像以前,如果有老人快死了,子孙十里八乡的邻里亲戚会来帮忙穿衣服也好,安慰也好,准备丧事。
(我在这时就想,如果平时为人好的人,应该会受到很多人为此送行吧,以前的人为人和善,愿意帮助别人,现在的人只是想着如何积累财富,人情淡薄,演变出来的丧事的重视程度。)现在年轻人压力大,做什么事情都是要钱的年代,也想一家比一家过得好,有了攀比心态,以前有一句话是“有粮就不愁”。
后来我又问她;“那你有几个孩子呢?”
她说;我有三个孩子,那时候吃了不少苦,我嫁过去大儿子才四岁我家那人就被打谷机压断了腰,后面几乎所有的劳动都是我自己做了,养着三个小孩,还要拖着他,粮食少,小孩吃了再自己吃,那时候就连零食都没给娃娃吃。 后来他们也长大了,家里穷,怕大儿子找不到媳妇儿,有人说给介绍一个,我想他自己有自己的主见,也不那么着急,就没一个月,我儿子就带了个女娃儿回来,进门喊的嬢嬢(四川话阿姨的意思),后面儿子就说,直接喊妈吧,免得以后改口,从后面媳妇儿就一直喊妈了,第一次见面儿子还带女娃去外面吃的,后面吃完发现没得钱,跑去借钱也没借着,回来给女娃说好话,你就付了嘛,你付了我以后赚了钱都交给你,他们后来就结婚,现在我孙子也都20岁了。
在听这个故事时,我本想说一句,刚嫁过去就失去了劳动力,为什么不改嫁?并没有说出口,觉得是在玷污这样的感情,现在这个时代没有的感情。那一句:你付嘛,你付了我以后赚了钱都交给你,这种风雨共担的夫妻精神,也是这个时代缺乏的。
听到这样的话,总是觉得跟着话语走过了她的一生,了解到他们的年代60年代时的生活方式,或多或少有些羡慕,条件虽然艰苦,但是生活满足,人与人关系亲切融洽,而这个年代深深的拥挤中藏着深深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