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宏涛
萧秋水和剽悍一只猫合著的新作《知识变现:开启你的自由工作之路》,是我看到书名和作者就直接下单购买的书。因为作者是这个领域的牛人;书名是我关注的话题;而我自己,又是资深的自由职业者。
说来惭愧,虽然做自由职业者的时间,我比两位作者还要长;但从粉丝数量上说,我却远远不如两位作者,一点也不红。不过,我也不后悔走这条少有人走的路。
2002年,我在大学的图书馆读到一本书,书名好像是《自由职业者》,这本书的内容用现在的话来讲,是没什么干货的,与《知识变现》这本书相差甚远,就是单纯列举了一些不用坐班、可以在家工作的职业和特点。但就是这本不起眼的书,却激发了我做自由撰稿人的梦想。
大学毕业后,为了帮家里还债,我成了走南闯北的业务员。几年后,还完了债,也有了女朋友,我就弃商从文,做了梦寐以求的自由撰稿人,再然后成了“斜杠青年”:私人心理顾问(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自传写作班创始人(河南省作协会员)。
《知识变现》这本书有很多引起我共鸣的地方,下面结合该书的一些观点,来谈谈我的自由职业者的生涯和知识变现之路。
该书提到:自由职业者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不稳定的收入上,还有社会舆论压力,尤其是身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
这我体验太深切了。特别是最开始做自由撰稿人时,不少亲戚语重心长地跟我说:你是大学生,好歹去找个正经工作啊!
我堂堂正正,靠笔吃饭,怎么就不正经了呢?
收入不稳定,也曾让老婆很抓狂,就算这个月收入远高过预期,她也还是担心下个月万一没有呢?所以,有段时间,她宁愿我去干个月收入几千的稳定的工作,也不愿我做这个平均月收入远高于这个数的收入不稳定的工作。
还好,我对自由的向往,超过了对让亲朋好友认同的渴求。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有亲戚提出让我跟他干,一年收入至少六位数。我还是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要的是自我实现,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不是钱。
就像该书所说:我不希望按照别人的想法而活,哪怕是至亲的父母和妻子。
作者之一萧秋水说:我之所以成为自由职业者,是因为查尔斯·汉迪的影响。
汉迪认为:技术的发展允许人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安排工作。
的确,我最该感谢的便是伟大的互联网,以及支付宝、微信等便捷的支付手段。如果没有这些,自由职业和知识变现这条路会非常难走。
比如,在农村生活的话,我应该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只能去城市,然后与某个学校合作,谋求一份兼职。但因为有了互联网,我可以面向全国招募学员,可以无障碍地和他们交流。他们也可以很方便地支付学费。我无须与任何学校合作,不需要向任何人说好话。
所以,虽然我身在穷乡僻壤,但我的客户大都是深北上广的,还有美国、德国、法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华人。如果没有科技的发展,这一切都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也因此,我曾经跟不少朋友说:
这个时代,不善于利用互联网,无异于自断双臂。互联网,让过去无数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该书提到:
凯文·凯利有一个“一千铁杆粉丝”的说法,只需要拥有1000名铁杆粉丝(愿意付费的粉丝)便能糊口。
我的铁杆粉丝,目前只有两百个,但我一样可以养家糊口,而且无论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我都过上了我想要的生活了。如果我有一千铁杆粉丝,那我应该可以像我的偶像李雪、尹建莉那样发家致富了。
书中采访了不少知识变现的达人,共同特征都是擅长写作。这一点,让我深感欣慰。几年前,曾有专家认为,中国自由撰稿人的数量,不足千人,靠自由写作,谋生很不容易。我就是其中之一。如今,新媒体时代,自由撰稿人的数量,应该有几十万了吧,还有无数人试图加入这个领域,而我已经在这个领域浸淫了十年之久了。
在书中,时间管理专家邹鑫提到,他自己就是公司,就是CEO,没法换公司,也没法辞职,不喜欢营销也得做营销,不喜欢定位、商业模式这一套,但自己也得学。虽然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他也打算做一辈子自由职业。
这个我也深有感触,我就是:老板、项目经理、营销经理、金牌讲师、客服一肩挑。一个人要干一整支队伍的活儿。通俗来讲就是:光杆司令。虽然不能换公司,也没法辞职,但我其实是可以调整我的工作的。我不像邹鑫那样是专门做时间管理的。我做的项目比较多,比如从2016年到2017年,我先后做了如下几个项目:
1,亲子关系群
2,自传写作群(融合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灵成长、职业规划、写作为一体)
3,亲密关系沟通群
4,高效追梦群
5,童年阴影·父母关系群
6,爱情婚姻关系群
7,心灵绽放减肥群
8,心理学学习群
因此,我不会觉得厌烦,每天都有不同的项目要做,另外我也不只是单靠一个项目,如果哪个项目做完一期,不想再做了,我可以停掉的。比如上面这些群中,高效追梦群和爱情婚姻群、心理学学习群不打算做第二期了,倒不是说效果不好,而是有各种不同的原因,比如心理学学习群是内容太多、周期太长了,108次课,每周三次,强度太大,太耗费精力了。
亲密关系沟通群和自传写作群都已经开展了三期了,这样四个月到半年的群,比较合适。这些群,也都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以使效果达到最好。
在开这些群的过程中,我也将自身的潜力都充分发挥了出来,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全都用上了。
书中提到:设计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他人的期望而活!
我可以骄傲地说:我的人生,是我自己设计的。我为我的人生负全责。
在如何快速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个问题上,书中提到了六点:
第一,构建专业知识地图(知识树)
这一点,我应该做的比较好了。
在做自由撰稿人时,我已经陆续看过写手圈顶尖的那些撰稿人的作品和他们的写作投稿经验了。
在做家庭教育之前,我已经读过了国内外几乎所有能看到的家庭教育类图书了。早在2006年,我就编写过后来被评为“2007 -2008年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榜首的书了。另一本教育类图书,也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司选题分析小组评为年度促进道德建设引导成长代表选题。
在做心理咨询师之前,我也读过国内外多部心理学方面的经典图书了。
第二,取得相关资质。
做自由撰稿人不需要什么资质,后来成为《读者》《格言》等大刊的签约作者,成为河南省作协会员,不过是写作成绩的一个证明。就像我先后获得近百个各种征文奖金和获奖证书一样。不算什么资质,也不需要什么资质。
做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需要资质,所以我考了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教育指导师,也参加了不少其他相关培训。
第三,不断积累案例。
这个以家庭教育为例,在以家庭教育指导为职业之前,我已经搞过近百次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指导过众多家长了。
第四,达到一定年限。
这个也不用说了,还记得我在起步阶段对老婆说过:
“我所从事的事情,不靠体力,都是越老越吃香,所以,只要现在饿不死,未来只会越来越好。”
事实也的确是这样。
第五,尝试撰写专业书籍。
这个在还没打算做家庭教育指导之前,仅仅是在做自由撰稿人初期,我就撰写过多本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了。可惜的是,当时和一个大学老师合作,被他坑了,本来说共同署名,结果出版时,都只署了他一个人的名字,还有一本虽然有我的名字,但却在版权页,不在封面,所以我也懒得提这本获得好评的书的名字了。
因为完美主义,我早就该写好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新书,一直没修订好,明年无论如何要修订好,争取早日出版。这应该是我的强项,却因为各种原因,目前反而成了短板了。
第六,通过社交网络建设个人品牌
在这一点上,我比较后知后觉,比较愚昧,还想着淡泊名利,所以,我最初做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时,用的是QQ,并且不喜欢用微信,很晚才开通公众号,也没宣传过,还劝用QQ的粉丝们不必关注,反正都在QQ日志上发的有。等后来大家都不用QQ了,我才发现自己太忽视微信和公众号了。
微博也是,最初是做自由撰稿人时申请的,主要是为了用博客,微博也只是偶尔与文友交流,后来做家庭教育和心理咨询,我把微博都放弃了。直到后来,为了看李雪和武志红的微博,我才重新用了微博。
我和李雪也是因为微博认识的,后来她邀请我做了她的“180天,李雪陪你重新养育自己”群的助教。这也算是我结交的第一个大V。我和尹建莉老师也是微博好友,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勾搭”上了站在国内家庭教育界金字塔顶端的人,我还是很自豪的。
喜马拉雅、分答之类,不少朋友劝我入驻,不过我因为各种原因,总是对QQ和微信之外的平台没什么兴趣。看到该书各位知识变现高手在各平台都玩得风生水起,我觉得我得补补课,在各平台多开拓一下了。
书中说:如果奋斗了十几年、几十年,却还是要和不喜欢的人打交道、做不喜欢的事情、顺从别人的期望而不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每天在不开心的状态中度过一日又一日,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这一点,我也深表认同。我还记得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时,有一天老板打电话要我一起去某个酒店吃饭,说其他业务员都在。我当时正好一个女同事逛街,她也是我大学同学。我对她说:真是不想去,去了恐怕要喝酒。
她说:喝酒怕什么?不会也得练练,不管是现在做业务,还是将来你做老板,喝酒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喝酒根本就不能成功。
我当时就说:如果将来做老板了,还是不得不喝酒,那做老板还有什么意思?成功还有什么意义?我宁愿做个不用喝酒的普通人。
郑渊洁有句名言:成功的标志,就是不用再和人渣打交道。
我深表赞同,我也认为,成功不是说你有多少钱,而是你可以不用再和不喜欢的人交往,不用再做不喜欢的事情。
所以,后来我在公司的聚会上,就坚决不喝酒,出去谈业务,我也不喝。但我的业绩一样是公司第一,我在各地谈的代理商也是所有业务员中最多的,质量最好的。记得有个代理商特别喜欢喝酒,但是我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也是毫不脸红地以果汁代酒和他碰杯。
书中说:自由职业者必须至少有一项能够安身立命的本领,比如写作、摄影、动画制作等。
我至少拥有三个。首先就是写作,在新媒体还没有出现之前,在竞争激烈、纸媒衰微、稿费低廉的时代,我都可以做十年的自由撰稿人而不饿死,何况如今写作被推崇备至的时代呢?我看到一些文友仅靠做21天写作训练营,就能年收入百万了。
其次是家庭教育,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家庭教育这一块,永远都是刚需,做这一行,不愁没饭吃。
再一个就是心理咨询,物质越来越丰富,精神越来越迷茫。时代的飞速发展,让众多的人无法适应,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大富大贵很难,但靠此道安身立命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我从来不为生存问题忧愁,安全感十足。哪怕一个外星人随便把我丢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只要互联网存在,我都可以很好地生存下去。
PPT大神秋叶在书中说:
当他决定投身于PPT培训市场时,先做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最后得出了结论:
第一,我发现了一个大市场;第二在这个市场上我的综合能力足以让我占据一席之地。
这话我也很有同感。我也是发现家庭教育是一个大市场,而我的综合能力足以让我占据一席之地。更何况,我还非常热爱这个行业,觉得很有意义,我也有这方面的特长。
秋叶还说:
我一开始就考虑到了普通人没有考虑到的两个变量:
1,充足的时间,很多人不是才能不如我,而是没有我有时间。我娶了个好老婆,我不用做家务,她帮我解决了很多后顾之忧,让我完全没有顾虑地在前面奔跑。而且我在高校里面工作,学校里时间相对自由。所以我可以在不影响工作、不照顾家庭琐事的情况下,专心运营自己的网络品牌。
2,传播的能力。
相比之下,我也有充足的时间,我不在任何单位,不需要做其他任何工作;我也有个好老婆,我不用做家务,不用为日常琐事烦心,在两岁多的女儿愿意的情况下,陪女儿一块玩耍。这也是我最享受的事情。
不过,我的传播能力差了一点。这一点,是需要我不断修炼的。
书中还提到演讲设计师戚泽明提出的一个概念:狼牙棒青年。
狼牙棒青年有两个特点:
首先,你把一项兴趣爱好变成了职业,一般来说你就是第一个做的,你可以制定规则;其次,兴趣爱好变为职业,它就是一个手艺活儿,是靠时间来建立竞争壁垒,所以也就有了先发优势。
我很赞同这一点,我也算是个狼牙棒青年,比如我的自传写作班和心灵绽放减肥群,全国范围内,我应该是第一个。规则和价格,也都是我自己制定的。另外就是我所有的工作,都是我的兴趣爱好。
曾经有个很主流的观点认为:
不要把自己的兴趣当工作,否则会后悔的。因为把兴趣当工作,枯燥的工作会磨灭了原本的兴趣。那生活就没有乐趣了。所以应该找个不是兴趣的工作养家,业余时间玩自己的兴趣。
我的观点相反,我发现那些真正做出大成就、取得大成绩的人,无一不是把兴趣当工作的。如果不把兴趣当工作,花大量时间应付着工作,又为自己没时间做有兴趣的事情发愁,或者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既对不起自己的工作,也辜负了自己的兴趣,更对不起自己的内心。
就好比不敢娶最情投意合的爱人为妻,怕日常的柴米油盐会把爱情消磨掉,于是娶了个凑合的女人做妻子,把情投意合的人当情人。这既对不起妻子,也辜负了爱人,更对不起自己这一生。
书中还提到狼牙棒思维就是:
我们不必从最底层开始一层一层往金字塔塔尖爬,社会更加扁平化,我们在狼牙棒上冒出一个尖儿来,我们面向的就是整个世界。
我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最初做自由撰稿人时,网上看到一些经验丰富的作家传授经验说:要先在本县写出名,然后在本市出名,再然后努力在本省出名,最后,再在全国出名。要循序渐进,一步步来。
我对这种观点很不认同。我认为,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了,还分什么市县,分什么省呢?何必还这样一步步熬呢?直接一步到位,面向全国多好?所以,我投稿,反而不投本地,我直接投全国各地。
后来,我的文章在全国各地的数百家报刊上发表,包括《人民日报》海外版和各种国字头的报纸,还有全国性的杂志,更有不少文章漂洋过海,美国、澳大利亚、越南等国家的华人报刊也发表过我的文章。我也结交了全国各地不少文友。
再后来,做家庭教育、心理咨询、自传写作班等,我也是直接面向全国,而不是只针对本地。所以,我的客户全国都有,还有欧美和亚洲等国家的华人。如果我一步步来,先在本市立足,再往省会发展,那得猴年马月啊!而且如果这样做的话,我的视野和格局肯定都会受到限制了。
转眼已经写了五千多字了,就此打住,总之,这本书让我产生了很多共鸣。书中还有大量对知识变现成功者的采访录,有很多知识变现的误区、注意事项和方法,很值得自由职业者,或者想要知识变现的人一看!
如果我15年前就能看到《知识变现》这本书,该少走多少弯路,多走多少捷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