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曾经我一直尝试用《金刚经》中经典语录解决情绪问题,但每次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却还是不得要领,甚至蒙头转向。经典虽好,但参透不易,凝练高深的要义有时候需要一把梯子才能接地气。黄执中老师的课程就是一部将经典落地的梯子,让我对一直懵懂的经典理论有所顿悟:原来“破相”是有渠道、讲工具的。
佛经中提到的相,是实体或者现象。什么是虚妄不实,一方面说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无法深挖到事情的核心本质。另一方面是指分别心,有我相、人相、你我他之别,佛家称为我执。还有一方面是指一切现象都是变化的,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所谓无常。
黄老师给我们讲解怎么说服别人、怎样处理情绪解决问题、怎么沟通,实际上是给我们指明了“破相”的几个方法。
1、没有人喜欢不知情。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尽量提供给对方充足的信息,因为这样可以让对方全面了解情况后去判断和决策。例如遇到航班晚点,航空公司若是态度冷淡、闪烁其词,肯定会遭到乘客的吐槽和投诉。但如果工作人员能够详细解释晚点原因,并且实时更新航班动态,那么乘客的激动情绪就会被安抚不少。所以,不论是说服别人还是我们自己遇到问题,不停留在表面,争做知情人,多闻而后动才是解决之道。
2、不怕负面情绪,而是怕情绪混乱。在纷繁复杂的情绪中,我们不是盲目的愤怒、冲动或者自怨自艾,而是去觉察这份混乱背后情绪的拆解。黄老师举了一个男友看小黄片的例子。男友看小黄片,女朋友一定很生气。可是面对生气,女友要检查一下混乱的情绪里到底气的是什么。如果气打电动一样男友不理你,那么气的是被忽略的;如果感觉是吵架后要分手的心情,那么气的是被抛弃;如果气类似让男友倒垃圾他就是不倒,那么气的是对方不听话。这里黄老师虚晃一枪,非常规的不说负面情绪的对错,而是中性的谈觉察情绪。拆解这一用在有形的物体、动作的工具,被黄老师神奇的完美落地应用到到意识层面。
3、你的问题是我的答案。很早就知道“盲人摸象、各执一端”的道理。就是看待一个问题不能只从自己的视角出发,还要从其他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否则就会像摸象人一样,把大象想象成柱子或者鞭子。道理虽懂,但是,扮演对方的角色谈何容易。在这里黄老师利用“熟悉场景解释陌生场景”的方法,将常见的概念“问题”和“答案”进行对调,让我一下子觉得豁然开朗。这不仅是问题和答案的对调,更是空间、时间和角色的对调,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共情并换位思考就容易很多。例如大龄青年被逼婚问题,儿女不想因为年龄大了迁就父母而草草结婚就是答案,而父母却恰恰认为这是问题。父母不理解儿女不迁就的原因,他们或许认为择偶标准是可以降低的、变通的,父母需要和儿女进行更深入的沟通。如果双方能够将问题和答案对调去想,也许就可以比较好的站在对方立场去分析了。类似道理的还包括,“被动、主动与互动性”,“常规性和探索性”,“世界重叠”,“这个问题可以是谁的”,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具体可行的变换角色的工具。
4、你是喜欢描述的人吗?如果朋友失恋找你诉苦,你会怎么劝他?会说“天涯何处无芳草”吗?如果这样,这个话题就没有聊了,因为没有描述失恋的具体场景。如果问他,失恋你怕什么?对方回答说,怕孤独。那然后再去描述什么样的孤独无法忍受,怎么样可以发动亲朋好友帮助他,是否可以多找几个退路。这就是描述的重要性。描述场景很像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不是局限固定的思维定式,而是见微知著地从每一个可变的因素出发,预判或者创造出更多可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切都在变化,无常就是常。
综上所述,学习了黄老师的课程,让我get了沟通和情绪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拆解、对调、描述等几个工具和方法。道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利用恰当的术和器去寻找和探索,才能将经典应用到淋漓。要到达彼岸是一定需要方法和工具的,在漫长的学习、修炼和领悟过程中,好的工具不仅是穿越迷雾的保证,更是应该成为一种内化,升华为我们的精神和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