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是一个谜一般的大国拥有惊人的经济潜力,市场却出于休眠状态。国土巨大,兵员似乎无穷无尽,因为俄国有1亿7千万人口。不过,俄国缓慢地踏入二十世纪,俄国工业化进程一直很慢,得益于外国投资者和谢尔盖·维特为首的财政官僚对内进行改良有了加速,却仍不能称为现代国家,他的继任者在农村政策和宪政态度虽然不合时宜却为俄国带动城市繁荣。
俄国极欲谋求扩张,在中亚乃至西伯利亚最终找到能进入太平洋的港口,一起1904年至1905年和日本野心碰撞让这个国家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民众感受到屈辱并意图改革专制,罢工和兵变大量出现,1905年革命曾引起俄国发生动荡动摇了沙皇尼古拉二世自1894年建立的权力基础,局势因为各种政治势力角逐变得紧张,最后王室被迫妥协,承诺进行某种程度的政治改革,在杜马中建立具有投票权的立法会,向君主立宪前更进一步。俄国的改革立即引来多方反响,十月党、立宪民主党保守派、改革意识的军官们和教会感到满意,社会革命党、民族主义者、民粹派和社会民主工党则认为做的还不够或压根不满于妥协。由于反对派无法形成统一,在第二次、第三次杜马被压制后,斯托雷平政府再次掌握控制权,但现行政府面临潜在威胁是毫无疑问的。斯托雷平借以土地改革笼络地主和贫农们,这个撕裂乡村社会的改革宛若一把双刃剑,影响剧烈,俄国工业资金和城市工业化加速,利用村社制度维护王室专制作风的忠诚成了疑问,社会更加浮躁了,在权力集中的表象之下。
所以,俄国此时正深陷于困境之中,革命的幽灵四处游荡,受累于系统性的内部问题,极度渴望现代化。日俄战争表明,军队仅有数量是不够的,品质也非常重要。俄国不仅需要现代化武器,还需要给予士兵良好的训练。在所有沿海地区都需要驻扎强大的俄国海军以保护输送俄国移民,战争地后勤要进行全面改造。或许这要求俄国变成工业化国家,或许是需要进一步民主化。无论俄国到底怎样做,有一点非常清楚,法国是俄国有价值的盟友。
德国对俄国的仇视可以排除法俄协约的因素,以容克军事贵族作为立国根基的德国农业即便远不能自给自足也要和俄国打一场关税战,并大肆拓展势力范围,传统竞争者奥地利视巴尔干为后花园,外交上期望“冲向大海”,这使得俄国几乎同中欧两大国格格不入,双方甚至相互怂恿分离主义,且双方都对一场一劳永逸的战争有所兴趣。俄国统帅部必须清楚一件事,俄国与同盟国的边境存在巨大突出部——俄属波兰,深入同盟国230英里,形状像个楔子,这个楔形突出部没有可供防御用的天然屏障;按照纯军事逻辑,应该撤离这个突出部。但撤离并不符合法国利益,因为盟友需要法国施加军事压力,在政治上,放弃不愿做附庸的波兰人也会让后果陷入被动。俄国腹地曾让叱诧风云的军事天才拿破仑尝尽失败,同盟国也畏惧,可俄国未来的不确定让这份优势能否如愿发挥仍旧存疑。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弗拉基米尔·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