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摘编丨大静
随着制作品质不断提升,业务运营模式不断成熟,国际社会对华语内容需求的不断上涨,近些年来,“中国故事”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内容出海”也成为一大热词和趋势。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各方应该如何发力,在这片新蓝海疆域上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传递中国视野和中国价值观?
在6月13日上午举办的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上,多位中国电视制作机构代表以及海外机构代表齐聚一堂,以“坚持国际视野·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对中国主题影视作品如何制作、如何走出国门、如何拓展海外市场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探讨。锋芒智库通过这场论坛观察到出海内容制作风向的流转,本土内容商打破出海障碍和海外市场文化藩篱的信心,以及行业力图实现“产品出口”到“规模出口”的野心。
中国好故事风向流转,现实题材或将成出海主流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达到5.1亿元,2017年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增长至6.33亿元。2018年虽未有确切的官方数据,但据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政务平台官网信息,2018年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231部、48294集,与2017年的1180部、46520集相比有小幅增长,以此为基础结合大环境推算,中国电视剧出口总额或到达了一个新的高点,中国影视剧“出海黄金期”正在到来。
此前,《甄嬛传》《天盛长歌》《琅琊榜》《步步惊心》等古装IP题材的出海曾引起广泛讨论,而从本次论坛传递的信息来看,现实题材或将迎来一片广袤蓝海。
作为中国影视走出去的龙头企业,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每年向海外市场销售2万多个小时的影视节目,有效播出覆盖了15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电视剧的占比在80%以上,其副总裁唐世鼎认为,治国理政、奋斗圆梦、和平发展这“三个故事”尤为重要,“现实题材已经迎来了最好的时期”。
线上视频平台给出的讯号更为明确。今年上半年,优酷出口的10部网剧几乎全是现实题材,如《等等啊我的青春》《疯人院》《幕后之王》,甚至极具本土化生活气息的《乡村爱情11》也实现内容出海,优酷剧集中心总经理谢颖表示:以前大家一提到中国题材就想到成龙、李连杰的功夫武打题材,或者传统的古装大IP题材,现在已经慢慢转向现实主义题材,转向了关注中国人民的真实生活故事。
代表香港内容风向的TVB则在过去两年间在台湾成立新的制作基地,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之克表示:“这就是我们希望做的东西,我们希望做好华人故事,无论是内地的,香港的,台湾的。”
老牌制作公司华策影视已经开始了内容层面的调整和转型,其副总裁傅斌星在论坛中透露:“在我们生产制作的比例上,大幅度调整了现实主义创作,更加注重于当下中国人的故事和内容,能够把我们的当下发生的一些真实的故事传播到海外的各个国家和播出方。”
除制作方外,观众端的口味也在产生相应变化。据马来西亚星报媒体集团Dimsum平台节目采购部总经理钟佩芬介绍,平台上50%的内容来自中国大陆、最受欢迎的20部作品有70%来自中国的马来西亚视频点播平台Dimsum上,古装剧、现代剧受到观众欢迎,“古装剧相对来说评分更高,但是现代剧也在迎头赶上”。
如何突破出海障碍?剪辑、译制、定制化、双线开发
不同文化、不同地域有着迥异的收视习惯和多渠道的播出载体,中国内容生产商在出海题材选择上已经形成了大致的共识,那么,现阶段“出海”过程中,本土制作方有没有考虑过迎合海外市场和海外受众的文化背景、喜好、观剧口味,制定针对性的策略呢?
在傅斌星看来,目前主流市场仍在国内,就国外市场而言,译制和剪辑尤为重要。剪辑上可以与本土市场的剪辑指导进行合作,依据每个国家的观众喜好剪辑不同版本,译制则可以带来质的改变。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进行本土化的推广和包装行销。
作为线上互联网平台,优酷则进行了更多合作模式上的探索。据谢颖介绍,目前针对海外开发,优酷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在好故事的基础上联合开发,输出海外版和本土版两个版本,形成双线同步开发;其二是据国外当地的收视习惯和内容展现要求进行定制开发,这将对平台、制作方提出更高的制作要求。
而就TVB而言,杜之克表示:TVB的规模在整个市场来说还是小公司,因此面对的困难和冲击很大,必须把精力很精准地放在能够做好的事情上,“简单说就是必须故事范围扩大,不单是在香港发生,必须诉说包括香港在内的华人感受和生活”。
抱团、提升“内功”、打击盗版,实现“产品出口”到“规模出口”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内容走出去已经取得一定成绩,如从辐射东南亚地区到逐渐辐射至日韩、欧美,制作工艺和水准也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内容开始直接对Netflix、HBO等北美内容巨头发售,向国际化靠拢已经成为大趋势。需要注意的是,要实现从单一的“产品出口”到批量化的“规模出口”,未来仍面临不小挑战。
中国内容生产商也据自己经验提出了宝贵建议。
对把国际化当成长期战略的华策影视来说,“走出去”是一场长期持久战,行业亟需构建一个协同体,才能更好地“一起走出去”。以韩国为例,韩国政府专门成立了相关委员会,在每一个区域、国家,针对不同内容的发行都有相对系列化的编排。如《大长今》就曾以低价海外发行,在海外收获一定粉丝和声量后,韩国统筹安排了几家制作公司制作同类古装题材进行系列化的推广和排播。从这点来看,无论是以出口联盟还是行业协作体的形式出现,中国内容方都亟需尽早实现“抱团出海”。
而从创作角度出发,傅斌星表示需要解决两个方面问题:“一方面要确确实实地解决一些基础层面的进步和要求,学习一些先进制作理念、制作技术,让我们的产品达到国际标准;另一个方面,在人物塑造、故事塑造上,要站在人类共情的角度。我们一直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很多情感层面的共鸣和共情是一致的。现在的年轻人,无论你讲哪些语言,互联网太发达了,他们接触到的各个文化的信息都非常非常的便捷。所以他们在共情和共鸣方面,有很多是我们可以尝试了解的。”
谢颖也就“批量化走出去”提出建议,首先是中国创作公司和创作人才需加强国际视野,提升整个视听语言的国际化;其次是题材层面的多样性发掘,“更多现实主义题材的输出,更年轻态的故事输出,是我们对未来的需求”。
同时,对整个行业环境而言,盗版猖獗的现象亟需得到整顿。目前,由于社交媒体的发达和传播途径的便捷化,海外盗版、尤其是东南亚盗版情况较为严重,无论对中国内容生产商还是海外采购方、播出方来说,盗版都是影响和伤害内容版权的一大毒瘤,要实现真正良性的、有未来商业前景的内容出海,行业必须整体提高维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