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如何读一本书》是在有书晨读,感觉不错就下了单。三天后接到快递电话,匆忙地下楼取书,回来发现钥匙手机都锁在屋里了。索性拿了书去公园坐等家人回来。
夏末的傍晚,在凉亭里翻开书,先习惯性地闻一闻新书的味道,虽然是出版六十多年的书,因了新纸张,感觉每个字与纸张一样的新鲜。
作者Aldler于我也是新鲜的,于是认真读了翻译序言和作者序言。序言指出,本书是针对“全国性的速读狂热”来提出解决之道的。
说到此种狂热,我们的读书圈也有类似情形,比如常常有“…天读完…本书” ,“一年读完…本书不是梦”,“快速阅读30天”等各类标题见诸于网络课程,可以感觉得到,速读之热正在悄悄漫延。所以,这本书一版再版,热得很合时宜。
译者在序言里引用法国学者帕斯卡尔的话说:“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对此,《如何阅读一本书》给出了办法——采用不同速度的阅读法。最终达到“读得更好,永远更好”的目标。
凭心说,工具类书很难吸引我,但是在这样一个傍晚,除了读书无可依赖的四个小时里,这本书便成了唯一的消遣。
然而出乎我意料,它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枯燥!真的可以一口气读完。因为作者为读者着想,不饶圈子不拐弯,你可以很快与他接轨。
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看目录即可一目了然。我不想很详细地罗列一遍,我也不想把作者强调的东西再做重复,因为他写得一清二楚且用黑体字提醒。
我只把触动自己的内容做一点发散。这也是本书教给我的阅读方法之一。
在“检视阅读二:粗浅的阅读 ”一节中,作者讲了如何阅读一本难读的书。他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规则: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和思索。
不禁想起英文老师讲的阅读题做法——不要word by word,不要总是查字典,要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我想这些阅读方法大概是来源于这本书的思想。
这条规则告诉我们,一本难读的书,需要反复读。不是反复读每个词句,而是一口气读完第一遍,再读第二遍,或第三遍……第一遍的读是粗略的,快速的,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坚持要了解了每一页的意义,才肯往下读,那你一定读不了多少。”
一本难读的书要读几遍?这样就涉及到阅读速度的问题。作者知道我们的心思,接下来就谈到了这个话题。
作者说:“一个熟练的检视阅读者,不论碰到多难读或多长的书,都能够很快地读完。”
那么检视阅读是什么?怎么如此神奇? 为什么用此法会读得快?
说白了,所以快就是因为有的东西没读或快读。
怎么知道哪些东西可以略略略? 作者告诉我们一个办法——skim(略读)
如何略读?作者给了几个具体建议,我来凑个顺口溜版:
拿到书,看书名,
关注角度和说明。
如果有序先看序,
主题宗旨了解清。
有目录,更要看,
结构基础才完整。
书中索引也有用 ,
检阅一下词目清。
书衣介绍扫一眼,
主旨摘要很鲜明
最后一步打开书,
前后翻翻就完成。
略读时间只需几分钟或者不到一个小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根据略读的结果选择自己需要详细挖掘的部分了,这时可以放慢些速度,尽情享受感兴趣的章节。
如此这般,一本难读的书就被拆穿了。就像一头难对付的大象,一旦被找准要害,小蚂蚁也可以将它拿下,迅速吃掉。
这个阅读规则同时也厘清了我脑中对阅读速度的一个误解。即所谓阅读速度快,不是一字不差地飞快地读完,而是“能用不同速度来阅读”,知道什么地方用什么速度来读。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因为单纯的求快,比如什么“一天两本名著”,只是在刷字。而老牛一样磨洋工的翻书,多半是无意识的消磨时间。
最后捋捋,快速读一本难读的书,正确的方法是——在略读通篇的基础上确定自己要找什么,明白自己要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去读,快速略过不重要的部分,放慢速度探究需要的内容。
用作者的原话来说:“每一本书,不论是多么难读的书,在无关紧要的间隙部分就可以读快一点。而一本好书,总会包含一些比较困难,应该慢慢阅读的内容。”
如何读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毕飞宇一年只读一本书,他是站在写作者的高度与原作者进行深层次的交流。有的人一夜一本书,是为了应试。不论怎样,有目的有收获就是硬道理。也有一些人以标榜读书数量为目的,天天晒在朋友圈,有点跟风的赶脚了。当然,总比不读书的强,竹篮子打水,起码落了个自己干净,还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