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大清楚,只是常听人说道。
在从事咖啡工作前,我像许多小孩一样,对咖啡的认识更多的是那么一小包略甜的速溶咖啡。
速溶咖啡口感上来说,是能够被大部分人接受的。而去到一家真正的咖啡馆,喝上传说中的“现磨咖啡”,仿佛需要有高贵的身份,因此对咖啡馆没有过多的奢想。
进入工作生活以后,某次与朋友一起去西餐厅,猎奇地点了壶意式浓缩。由于先前对意式浓缩毫无了解,几个人端起杯子就送到嘴边喝了进去,第一反应是特别烫,然后是浓醇的苦。之后,迅速撕开糖包,整整放了两包糖,稍加搅拌再度入口,才觉得好喝。
那次后,渐渐对咖啡产生了兴趣,时不时搜索关于咖啡的网页,或者搜索本地有哪些好的咖啡馆。最终发现,家乡这座小城,并没有我乐见的咖啡馆处。于是,辞了那时下的工作,转而去到省会,找到了一所学校,学习咖啡。
无论爸妈,还是亲友,都说我这是一时间的头脑发热。但并非如此,辞职这件事情本身于我而言是的一个转折点,因为从那以后,我走上一条与之前人生截然不同的道路。
省会的咖啡行业发展还是很好的,随处可见大小街铺,咖啡馆或在闹市人最多的街角,或是隐藏在新建村落的老屋旁,内里摆上些花草,至少眼见着就舒心。
在学习咖啡时,最常做的除了咖啡拉花,恐怕就是喝咖啡了。不管是意浓,普通的花式咖啡,加了酒精的花式,又或者单品咖啡。
其实最爱的,当属单品咖啡了。那些加了牛奶的咖啡,喝进嘴里总觉得太过杂乱。自然也有人偏爱牛奶咖啡,不止加牛奶,还需另外补些砂糖来增加甜度,这是个人喜好问题,而非优劣。
包括后来短暂地在一家咖啡馆当职,也时常自行购买单品咖啡来品尝。说短暂,倒实在太短了,不过二十几天。初到时,觉得这店略有情调,随处可见的书籍,坐在桌旁,只要伸手就可以拿捏。墙上是流行的红砖,布满了一整面墙,配合傍晚以后的暖色灯盏,总感觉心情舒畅。
但一个人爱不爱咖啡,是容易看得见的。不爱咖啡的老板,为了增加店铺各方面收入,会去各种市场淘来艳红大绿的饰品,悬挂在漆黑底色的天花板上,或者关在原木色的吧台上方的射灯旁。又几天后,便在菜单上无端添加了些街边土菜馆一般的菜品。
不伦不类,是我对这家店最后的感触,然后立刻辞职。在辞职的前一天,店里刚举办了一场联谊party,热闹得像在菜市场。咖啡馆有没有它原本该存在的模样我不知道,但那个店铺,显然不是了。
学习咖啡的时候,师父曾说,如果纯粹想要赚大钱,就不必从事咖啡这一行了,因为咖啡本身带来的利润是不多的。而如果一家咖啡馆从一开始就纠结于盈利问题,必然会想方设法增加一些与咖啡馆并不搭调的项目,但这些画蛇添足的东西只会使其加速没落。
到现在,我也不常去咖啡馆,一来,似乎周围的咖啡馆并非静谧处,总是拥挤吵闹的,充斥着各种附加的收费项。二来,自己会做,倒不如就在家冲上一壶单品咖啡,能晃过闲暇时光,也能得些宁静。
所以我依然不甚了解“咖啡馆文化”,这究竟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还是某些喧闹处的略微安静?
那么,将咖啡馆变成聚会娱乐的场所,或者弄些不伦不类菜饭以增加口袋收入的人,他们所爱慕和追逐的,又是怎样的“咖啡馆文化”?
我所向往的咖啡馆去处,还余了多少?
=后=
一个清晨,我在咖啡种植园醒来,身上落了几颗咖啡樱桃。这里气候温润,一切都是最舒服的状态,可以一整天待在树下,只看那一颗红绿相间的咖啡樱桃究竟还有多久才能完全成熟。这里很安静,不会有机器的轰鸣声,也没有聒噪的人声,只是偶尔有几个安静采摘咖啡樱桃的人,我们会有一搭没一搭地冒出几句话,不用太大声音,正好能听见就可以。
那一个傍晚,我倚靠在一棵咖啡树旁,闭上眼睛就可以沉沉睡去,梦到自己在一家咖啡馆里工作,客人问我:“嘿,你知道什么叫做咖啡馆文化吗?”
“‘咖啡馆文化’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大清楚,只是常听人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