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焦虑的根源是:想同时做很多事情,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2.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种子:急于求成,同时想做很多事情;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3.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达到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
4.舒适区边缘的另一个重要的规律是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要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贸然跨到舒适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让自己停留再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
5.然而回避痛苦并不会使痛苦真正的消失,反而会使其转入潜意识,变成模糊的感觉。而具体事件一旦模糊,其边界就会无限扩大,原本并不难的小事,也会在模糊的潜意识里变得难以解决。
6.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能使任何系统开始自我进化,无论机械设计还是软件系统都是如此。
7.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理解。
8.元认知能力强的人就是这样:无论是当下的注意力、当天的日程安排,还是长期的人生目标,他们都力求想清楚意义、进行自我审视和主动控制,而不是随波逐流。
9.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10.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11.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最近的知识。
12.古典跃理论:打磨作品—到达一个小山的头部—受到更多的关注—移动到一个更大山头的头部—借助系统推力,实现人生跃迁。
13.从现在开始,请不要再默默无闻地独自耕耘了,不产出、不运用、不得到反馈,就算一辈子学也不会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机遇。
14.思考很重要,但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15.事实上,你只要做上一次就会发现:做成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这又揭示了一个悖论: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出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16.不要垂涎别人二十几岁身家百万,不要羡慕别人一夜成名,他们的故事若无法真实地改变你,那对你而言都是幻想。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毕竟,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17.在科学家看来,学习任何一门技能,本质上都是大脑中的神经细胞在建立连接。用神经科学的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大脑中原本两个并不关联的的神经元受到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
18.当然,就识人而言,听一个人的说话水平就能大致推断出他的学识和修养水平。比如那些对自己的观点、见解异常坚持,对别人的观点又油盐不进的人,基本上可以被视为学识浅薄或修养一般的人,因为学识浅薄的人除了自己原始视角,通常很难感知到其他外部视角,所以就会抓着第一判断死死不放,因此,其修养表现也不高。
19.世界是多维的,而我们只有一双眼睛。我们每一次观察、表达和行动,都只会影响这个多维世界中的一个维度。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这世上没有什么招数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所接触到的观点、方法通常只适用于特定的角度或范围。
20.《反本能》一书的作者卫蓝曾这样描述路径依赖:当我们长期进行一种行为的时候,大脑会慢慢形成一个专门处理这个行为的“绿色通道”,所以当自己面临相似的场景时,大脑会对这种行为进行优先选择,并进一步形成自动化反应。
21.《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一书的作者一稼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她说和自己老公相处时是这样处理情绪的。
第一步,忘我聆听对方的想法。过程中没有判断、没有辩论、没有对错,把自己完全置身在对方的位置,以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第二步,从“我”的角度来分享,过程中只说自己的客观感受,而不指责对方或告诉对方自己该怎么做。比如,说“家里满地臭袜子,我觉得精神紧张,心里很不舒服”,而不是“家里满地臭袜子,你不觉得难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