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做过一个分析,人的一生如果按七十二年计算:
睡觉占二十年,吃饭六年,生病两年,文体活动八年,工作十四年,闲暇时间二十二年。
而多数的成功人士和我们如同人的最大的不同,不是所谓的天赋,出身,努力……
而是看他怎么利用闲暇的时间。
鲁迅先生曾说,“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写作上。”
哪怕是毫不起眼的习惯加上短暂的时间,只要坚持,都足以让你的人生发生不容小觑的改变。
日本著名的小说家村上春树,成名前在一家小酒馆里做事,靠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
每天凌晨打烊后,他趁天亮前的闲暇时间,在厨房的餐桌上阅读和写作。
半年后,他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震惊文学界。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
人的差别主要是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往往决定于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
下班后,你的时间用在哪里,你的成就便在哪里。
01下班了,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
“上班忙了一天,你下班后干什么?”
“朋友太多了,几乎每天都要参加应酬,联络感情;当然是抽出闲暇时间来陪伴家人;继续加班……”
现在大家内卷的厉害,“下班,只不过是把工作的场所从公司搬到了家里。”
上班忙,下班依然忙。
为了工作,为了家庭,为了责任……
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扮演好自己的多重身份,生活把我们都逼成了实力派演员。
甚至有人调侃道;“在中国,除了演员,谁还没点演技呀!”
忙,似乎是一个很好的托词。它让我们找到了一个能说服我们自己在认真生活的理由。
可是,我们真的有这么忙吗?
朋友君是保险公司的一名电话销售,每天上班的工作,就是与与形形色色的人打电话推销业务。
从早上第一通电话,到下班前的最后一通电话。他不知道自己一天要说多少话,和多少人要沟通。
每天的八小时工作,除了喝水上厕所之外,他似乎从来是电话不离手。
有时甚至忙到自己连吃饭都忘了,他自己开玩笑说,“和电话待一起的时间,比老婆孩子都长。”
不管工作多忙,他总是能抽出一点时间,把自己关在书房里,一个人待着,哪怕什么也不干,就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很羡慕他的生活方式,不管多忙,总能让自己静下来。
曾有幸读过这样一句话,“人只有在独处时,才会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独处是一场修行,是自我的一次朝圣,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下班后,不管多忙,给自己一点独处的时间,就是给自己发现一个新的自己的机会。
02下班后,给自己一点充电学习的时间
“今晚上有空吗?下班后,一起聚聚吧。”
“下次吧,我今天身体有些不舒服。”
每一次的同事聚会,舍友云总会找到合适的理由拒绝。下班后,一个人回到出租屋内。
在大家眼里,云是一个颇有神秘感的女孩。
她很少和我们逛街购物,即使周末,她也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偶尔传出几句发音标准的英文单词。
办公室午休,大家闲聊时,她一个人坐在电脑旁敲着键盘,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总觉得她跟我们不一样。
直到两年后,听公司的同事说,她通过了托福的考试,并申请了全额奖学金,成功赴美留学。
我们才后知后觉,原来她一直在利用闲暇的时间给自己充电。
“越努力,越幸运。”这句话听起来很熟悉,可当身边的人真的身体力行这句话时,却突然感觉甚是陌生。
上班时,你是公司的;下班后,你才是你自己的。
真正决定你走多远的,恰恰是你怎么对待闲暇时光。
03给自己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
约着三五好友,打卡自己喜欢的美食,逛街购物,买自己喜欢的衣服;
舒服的躺在沙发上,打开电视,看着自己喜欢的综艺节目,茶几上放着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
拖着疲倦的身体,到健身房撸铁,在跑步机上和时间赛跑……
下班后,你的时间你做主。
有人曾在网上提问,“怎么样才算是不浪费时间?”
一个很睿智的回答让人眼前一亮:“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就是对时间最好的利用”。
生活似乎总是千篇一律,唯一的区别是我们怎么对待它。
家里有个表弟,从小就品学兼优,一直是父母嘴里“别人家的孩子”。
高考成绩优异,在父母的安排下。成功进入了中国排名前十的大学,读医学专业。
大一的寒假,我见到他,总感觉他有点闷闷不乐。
询问之下得知,他不喜欢医学,他喜欢物理专业。
想起他高中时,物理这门课,几乎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看着他郁闷,我劝他和他父母谈谈,自己转专业的事。在他的软磨硬泡下,他父母终于同意了他转专业的事。
如今他早已研究生毕业,成功留校任教。看他的朋友圈,每天都在做着自己喜欢的研究,日子过得格外开心。
要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就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我们努力的工作,不就是为了下班后更好的生活吗?
多给自己一点时间,让自己成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