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在她的书里写到,到了某个时候,她会生相思病,很投入的沉浸在她的梦想中,想要拥有一个农场,还会很像回事的开始各种筹划。当我开始做梦都时候,就会想到三毛对这段情景的描述,画面如此清晰、真实,好像自己经历着她一样的经历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她的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吧,文字的描述刻画能力极强,看完以后,会在头脑中留下很强的画面感,而且时不时的会想起,毕竟人性都是相通的。
从山东回到了上海,孩子们都很不情愿,不开心,没住够。我也有这种感觉,竟然也不想回来,回到上海,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的反应,睡眠质量一向很好的我,竟然还失眠了。
来这个城市生活了十三年多,依然感觉不到这个城市的温度。这是一个满是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这是一个肾上腺素不断被激发着的城市。这个城市充斥着太多的亢进,在快节奏的裹挟下,谁都难以喘过气来舒舒服服的享受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沉静下来,甚至节奏太慢,会让人对自己产生怀疑。然而生活不就是为了生活着吗?
想念在山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有老人,有大姑姐,有外甥女,家庭成员之间有更加丰富的情感流动。老人弥补了我们给不了的无条件的爱与支持,姐弟和外甥女之间情感的交融,和互相促进也让很多事情变得轻松。在老家,夜晚是可以很早到来的,八点半不到,感觉世界都安静了。在上海,这个时间感觉晚上才刚开始。
脑海里又开始浮现三毛在海边的房子了,看到她去海里找石头,看到她坐在窗边看着路上的老人在自主的做清洁。看到她跟着邻居夫妇走路气喘吁吁跟不上的样子。看到她散步,感受着她不想被女友跟上的心情。
回到上海身体的这种抵触和不情愿,头脑也开始各种盘算和想象。如果不考虑经济因素,不用为了谋生而去做一些事情。我很想去开个小店,或者叫工作室。主体是个书店,从我喜欢的绘本到三毛的小说,到武志红的心理学书籍到南师的各种书籍等等。吸引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交流。每周可以选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和朋友一起分享,一起交流观影悟道。还可以带领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传统经典。同时把这些年所学的健康理念分享给更多的朋友,让更多的家庭受益。还是喜欢更多的和人在一起交往,希望简单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奢求有多少财富,只求家人健康,有自己的生活,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曾经走在以“功成名就“为目的的大道上迷失,如今在追求安心舒服的小路上依然在恍惚着。又想起了三毛说那个拉骆驼的女人,是她不及的梦。那么对于自己来说,是“舍”得不够,还是自己储备的不够呢?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而然,何其不易。愿自己早日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