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一生也可以“失败”得如此有价值
导演: 克里斯托夫·巴拉蒂
编剧: 乔治·沙普罗 / 勒·惠勒 / 诺埃-诺尔
主演: 热拉尔·朱尼奥 / 弗朗索瓦·贝莱昂 / 凯德·麦拉德
类型:剧情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法国 / 瑞士 / 德国
上映时间: 2004-10-16(中国大陆) / 2004-03-17(法国)
片长:97分钟
生活中的失败者或者说失意者往往是颓废的,理想一旦破灭,他们便开始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
但是,理想其实是用来坚持的,而不是用来实现的。
真正成就我们个人的,恰恰是对理想始终不渝的坚持。所谓理想的实现或成功,固然可以成就我们,但更多的时候则是毁灭了我们,让我们再无升华的可能。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她的确如愿以偿了,但过早的成名也着实限制了她未来在文学上的成长。
当然,倘若不早出名,她也许不会再写;可一旦坚持了,她必然是更加非凡的张爱玲。还有一个当然,她最终将籍籍无名。可是,籍籍有名之于人生就那么重要吗?
作家、学者路文彬先生这篇为《放牛班的春天》而作的影评——《失败者的作为》,告诉我们,这根本就没那么重要。
/ Part 01
「惩罚,其实是在鼓励犯错」
▼
麦修同样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失败者,这个曾经的初中音乐教师其貌不扬,年纪已经不轻,至今一事无成。
他走过许多个地方,一直都没能找到自己的出路。这是个很不会混的人,运气也足够糟糕。但是,他无所谓,他继续朝前走。他说:“我确信更糟糕的还在后面。”
这是对未来不再抱任何希望吗?我想不是,麦修只是不想对未来心存侥幸罢了。他只想坚定地走下去,绝不依赖命运有什么回报。
他来到了充斥着不良少年的塘底寄宿学校,这个校名仿佛就是他的写照,他正处在人生的最底端。
麦修来到的时候,正赶上一场混乱。孩子们搞的恶作剧严重伤到了一个叫马克桑斯的孩子的眼睛。
体罚是这里司空见惯的一种教育方式。校长哈桑对孩子们恐吓无果之后,将这件事交给了麦修。同事雷让告诉麦修让马克桑斯受伤的罪魁是勒盖莱克。因为勒盖莱克弄破了瓷砖,马克桑斯惩罚过他。
雷让交代麦修千万要小心两个人:勒盖莱克和莫昂热。并授给麦修以经验:犯了错就狠狠惩罚,唯有这点对于他们才是有用的。
准备上讲台时,笨拙的麦修摔了一跤,手中的公文包飞落到地上,一个男孩捡起它,在同学们中间传扔开来。哄闹声惊动了校长,他对麦修的第一堂课很是不满。
看见麦修在和那个男孩抢包,他将目光落到了这个男孩身上。这就是屡教不改的勒盖莱克。
校长问麦修他干了什么?麦修说没什么,找了个理由想替勒盖莱克搪塞过去。勒盖莱克抬头看着麦修,神色有些惊诧,以往的学监是不会这么做的吧。
在塘底,只有“犯错-处罚”这么一种教育模式存在,学生负责犯错,老师负责处罚。然而,处罚并不能消灭犯错。
麦修将勒盖莱克带出教室时,说要找一位认真负责的同学来看管教室,于是说出莫昂热的名字。就这样,两个最难对付的学生他都认识了。
麦修嚷嚷着要领勒盖莱克去见校长,拒不承认的他终于开始服软,说他并没想伤害马克桑斯,只是想跟他开个玩笑而已。
眼见勒盖莱克感到了恐惧,麦修顺势提出自己的谈判条件。他可以不将此事告诉校长,但勒盖莱克仍旧要接受惩罚,即下课后必须到医务室去照看马克桑斯,直至后者痊愈。
勒盖莱克同意了。
惩罚确是对犯错的一种纠正方式,而且是一种极为有力的方式,问题就在于惩罚本身的方式。
如果惩罚是基于憎恨,那么它必将再次导致憎恨,而这恰恰背离了教育的目的。
不以教育为目的的惩罚实质上就是一种报复,报复只能产生报复,让彼此憎恨无止无休。麦修对于勒盖莱克的惩罚显然不同于哈桑校长,他是在教育而非报复这个孩子。
麦修让马克桑斯以为勒盖莱克是自愿来照看他的,所以马克桑斯很感谢勒盖莱克的好意,而勒盖莱克则一言不发,始终低着头,明显有了悔意。
马克桑斯的伤势很重,连医生也看不下去了,说他对这帮孩子这么有耐心,可他们却要如此对待他,真是不可救药。马克桑斯心地善良,深深同情着这些不幸的孩子。
他同医生之间的一番对话,顿时令医务室成了勒盖莱克接受教育的又一个课堂。此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远胜过所有体罚。不能不说,麦修的教育手段是充满智慧的。
/ Part 02
「音乐,带来失败者们的春天」
▼
麦修请求校长撤销因为马克桑斯事件对于全体学生的处罚,同时要求他允许自己来处理肇事者,并有权不说出肇事者的名字,成功保护了学生们。
可是,学生回报他的,却是撬开他仔细锁好的柜子,拿走他文件包里的东西。他们以为包里有裸体女人的照片,翻出的只是麦修创作的曲谱。
他们随意把它扔在厕所里,不知道这是麦修有多么珍爱的宝物。
孩子们在宿舍里嘲笑麦修的歌声,让他再次想起了令自己心痛的音乐。辗转难眠的麦修为了尝试挽救这些可怜的孩子,他又翻出了五线谱。他曾发誓不再碰这东西,这是让他心碎过的梦。
他对自己说:“永远不要说绝不,总可以做些什么的。”没错,音乐没有成全麦修的梦想,却不影响他用音乐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一颗仁爱之心驱使着麦修要有所作为。
麦修计划的尝试正式开始了。他要组建一个合唱团,用歌声来改变这些孩子。
他根据这些孩子在塘底的生活,亲自创作了一首首活泼风趣的歌曲,教他们演唱。就这样,孩子们安静了下来,将目光集中到麦修的身上。
由于不断受到校长的责罚,莫昂热没有机会参加麦修合唱团的演唱,可是同学们的歌声却在深深吸引着他。趁教室里无人的时候,他偷偷走进去,望着黑板上的乐谱情不自禁唱出声来。莫昂热的嗓音是那么的动听。
尽量避免处罚学生的麦修一时还难以管束住他们,还是有几个孩子拒绝配合他的合唱团,但是麦修拥有足够的耐心去消化这些烦恼。
孩子们的错误不是来自他们本身,如果他们的父母、老师或者学校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本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夜晚,莫昂热又一个人悄悄溜进教室,看着黑板上的歌词唱了起来。歌声惊动了麦修,他循着歌声走过来。
按照学校规定,学生是不能单独进教室的,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借这个机会,麦修尝试跟莫昂热进行了沟通,并要求他必须参加合唱团的排练。莫昂热的嗓音令麦修称奇,他发现了这个孩子的天赋。
随着合唱团演唱水平的日渐提高,学生们的表现也令麦修感到了欣慰。莫昂热似乎也不再那么叛逆,安静接受着麦修对他的单独辅导。
看看你经过的路上
孩子们迷了路
向他们伸出手去
引领他们
走向后面的日子
黑暗中的方向
希望之光
生命中的热忱
荣耀之巷
童年的欢乐
转瞬即逝被遗忘
……
那清澈的目光,那动听的歌声,犹似沙漠里的一汪甘泉,犹似寒夜里的一堆篝火,于刹那间驱散了塘底挥之不去的阴霾。希望燃烧了记忆,美好的未来近在眼前;乐音,这神灵的语言抚慰着旷世的忧伤。塘底已不再是塘底。
歌声感染着孩子们,也感染着麦修自己,甚至还感染了校长。校长竟然也一反常态,像个孩子似的,站在办公室的椅子上玩起了纸飞机。塘底因为麦修的音乐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 Part 03
「何为成功,何为失败?」
▼
但,塘底真地不再是塘底了吗?
不,哈桑校长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改变,事实证明他就是个喜怒无常的暴君。一个叫蒙丹的孩子从学校逃跑,近20万法郎的公款被盗,校长迁怒于麦修,命令他终止合唱团的活动。
好在他又赢得了一位叫沙贝尔的同盟,在他的帮助下,麦修将合唱团变成了地下抵抗运动。
麦修坚持的地下排练不小心被校长发现了,校长虽然很生气,却也无可奈何;因为他这所学校的赞助人听说了麦修的合唱团,来信表示想要欣赏一下。
为学校赞助人伯爵夫人举行的演出感动得大家泪光莹莹,这打动心灵的歌声顿然涤荡净所有人们对于这些孩子的陈见。
麦修在同莫昂热的目光交流中,读出了这个孩子的自豪、喜悦以及醒悟。音乐赐予的共同热爱升华着师生间的情感,孩子们有了憧憬,也有了忧伤……
哈桑将合唱团的功劳抢为己有,加之对塘底教育田园诗般的描绘,骗得了赞助和主管方的肯定和奖励,但是出其不意的一场大火突然惊醒了他往上爬的美梦。是那个叫蒙丹的孩子点着了塘底。
人人都以为孩子们被吞噬在了大火里,其实,他们是被麦修和马克桑斯带到森林里玩游戏去了,孩子们度过了最开心的一天。
气急败坏的哈桑非但不庆幸孩子们的安然无恙,反而怪罪麦修和马克桑斯的擅自外出。为了保护马克桑斯,麦修将责任全部揽在自己身上,结果被哈桑扫地出门。
离开之际,麦修当面声讨了哈桑的恶毒和无能。这个看似高高在上的校长,内心却是无比的卑下。
他从未将自己当作一个教育工作者,而仅仅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看守。在他眼里,这些孩子就是囚徒。他嘲笑麦修是个失败的音乐人、一个卑微的学监,可他又成功在哪里呢?
麦修拎着他的行李箱凄然走出塘底,哈桑不允许学生同他告别。果然,孩子们都很听话,没有谁出现在他的面前。麦修不免有点失望,尤其是对莫昂热。
但当走到高墙外的时候,麦修突然看见了一地的纸飞机,那上面写有孩子们道别的话语和签名。仰起头,麦修又看见一架架纸飞机正密集地从窗口飞出……
空中飞舞的风筝
请你别停下
飞往大海 飘向高空
一个孩子正望着你呐
……
莫昂热领唱的歌声划破塘底沉闷的天空,一只只小手在窗口挥舞……孩子们在用歌声为他们心爱的麦修学监送行,也在用这歌声向哈桑校长表达着反抗。
麦修,一个失败的音乐人,一个失业的学监,终生做着只有他自己知道的事情。但正如莫昂热后来反问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吗?不,不只有他自己。”
此时的莫昂热已是名扬四海的伟大音乐指挥,正是失败的麦修造就了成功的他。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至少,麦修的失败本身不是一个错误。他不是一直在希望着吗?
就像那个叫佩皮诺的孤儿在星期六的执著等待。
终于,在这个星期六,他随麦修一同离开了塘底。希望没有辜负佩皮诺的等待,而麦修则用希望成全着他人的希望。
我想说:麦修,你揭示了成功的真相。
本文内容转载自上官文露读书会
本文作者简介
路文彬,作家、学者、翻译家;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长篇小说《流萤》《天香》《你好,教授》,随笔《阅读爱情》《是谁伤害了我们的爱》《被背叛的生活》《当教育遇上电影》等。译著《女性与恶》《迷失的男孩》《动物英雄》《安琪拉的灰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