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天的晚上,都在各种饭局中度过。外面的饭菜吃多了,对肠胃也是一种损伤,所以每赴完一次饭局,第二天早上我会煮一锅浓粥,对紊乱的胃肠道进行调整。今天我还在粥里面加入了苹果、枸杞子,将粥盛出来以后,放入从老家带过来的土蜂蜜。将这一碗杂料粥吃完,肚子里暖呼呼的很舒坦。
光吃杂料粥营养价值还是跟不上,我还用三个鸡蛋做了一碗鸡蛋羹,和家人一人一半,另外再加上一盒牛奶,这样早餐就营养均衡了。关于鸡蛋羹的做法我有一个感悟。过去几十年吃了无数鸡蛋羹,做出来的鸡蛋羹七形八状,有的表面呈凹陷状、蜂窝煤状、黑黄交杂状。在口味方面咸淡不均者有之,又硬又柴者有之,豆腐渣样者有之。几十年做不好一个蛋羹,愚昧不堪至极也!
网上到处都是资源,有很多做鸡蛋羹的信息和视频。我打开知乎app,在搜索栏里输入做“鸡蛋羹的方法”,很快相关的信息大量涌现,找了一个阅读和点赞量最高的,认真地把做鸡蛋羹的方法学习了一遍,掌握其中三四个重点:温水、除浮沫、蒸锅水开后再放入蒸、蛋液上方盖上盖子、蒸上10分钟。一番依葫芦画瓢操作后,一碗光滑如镜Q弹爽口的鸡蛋羹横空出世了,就是这么简单。
只要我们用心去找方法,按照标准去作业,甚至不用费太多功夫,就能把以前总是做不好的事情顺当地做好。以前我举过炒菜这个例子,今天我再举蒸蛋羹这个例子,一旦有心去学习,简单到不可思议。炒菜有一个原则,就是要把菜炒熟来,让汤汁和佐料尽可能地浸润到食材,菜的味道一定会好,这些难道不是简单的道理吗?掌握了方法和规律,我们几乎可以做成自己掌控的资源范围内所有的事情,而且不用在绞尽脑汁下蛮功夫。
我由此还想起了几个典故,以前中学语文课本上记载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庄子·养生主》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技术非常熟练高超,轻轻松松就解体一头牛,解牛刀一点也没受到损伤,令文慧君大为惊叹。庖丁向文慧君解释说,我这把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但刀刃就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下来一样锋利无比,这是为何呢?因为我掌握了解牛的规律。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可以得出不一样的观点。有的人从其中看出了“熟能生巧”,就好比欧阳修手写的那篇《卖油翁》的文章,为什么油能够从铜钱孔中滴入而不沾到铜钱上一点?“无它,唯手熟耳!”不断重复在一件事情上练习,就能够技艺精湛。但庖丁解牛真正要讲的道理,应该是要掌握和顺应事物的规律,掌握了规律,不用太着力,就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记得好像是在《苏东坡传》上看到这么一个小故事,讲苏东坡临终前最后一句话,只说了4个字“着力即差”。我并不明白苏东坡临终前的心路历程,他所说的“着力即差”到底蕴藏着怎样深刻的含义?从字面上的理解,“着力即差”应该是指凡事不可太用力,否则便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努力过后一切顺其自然,不要用力过度地去强求。我个人引申理解:这里面也涉及到对人和事的规律性认识及把握,凡是不能把握人和事的内在规律性,就会落到“着力”的层面,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如果顺着规律去做,恐怕也就不需要“着力”了吧?
从今往后,我应该更加要在人和事的规律性上下功夫,这很有可能是通往开窍和成熟的捷径。
讯飞语音输入70分钟,全文1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