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出发点后有相当一部感慨,出发点中的四不是人的宗教的重点
今天开始阅读印度教章节
人真正的需要是什么
最开始时候要的享乐,没有任何压抑和歧视的享乐
之后需要的是成功:财富,名誉,权利,这些都具有排他性,因竞争而来,也极其不稳定。
如果把享乐和成功作为玩具,那么这“欲望之路”的尽头是什么,厌倦,绝望,是“弃绝之路”。
在追逐享乐和成功道路没有带来真正的快乐,而带了莫名的痛苦。
空虚想到的是责任:责任给宗教和个体带来的“报酬”和满足是无法比拟的
到最后想要的是生命解放:无限的存在,无限的觉知,无限的妙乐,到达内在“大我”即是“神”
所谓妙乐:即是解脱肉体的痛苦,欲望不能得的挫败感,对生命的厌倦。
肉体的痛苦的如果带有目的性,都是可以承受的,如:癌症病人的放疗痛苦。
欲望不能得逞的挫败感是精神的打击,一次瓦解希望,如没有希望就没有失望是最佳疗法。
如果对竞争对手的成功产生共鸣的欢乐,那挫败感又从何而来,那对生命的厌倦又如何生呢。
所谓觉知:生命的限制就是无知,人能利用脑能又是如何。
局限的存在,生命的存在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