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沃特尼清醒过来的时候,身在火星上。
马克是一名宇航员,醒来时清楚地记得,他们探索火星的任务,因一场沙暴而告失败,其他五名宇航员及时撤离到宇宙飞船赫尔墨斯号,正在返航地球的途中。而他自己,在撤退的时候遇到阻碍,且失去生命特征,被误认为已经死去了。
换句话说,他被遗弃在了这颗被上帝遗忘了的寸草不生的星球上。当马克·沃特尼停留在火星这颗猩红色的星球上,一个人孤立无援的时候,他的命运会如何呢?
《火星救援》(原书名叫《The Martian》(火星人)),以工作日志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马克在火星艰难生存549天的惊险经历。中间的插叙是美国宇航局NASA联系和救援马克的过程。小说偶尔采用了上帝的视角,讲述马克再次遭遇险情,昏迷过去那段时间的状态。整本书大部分时间里,实际上就是马克一个人在絮叨。
可以这么认为,马克·沃特尼,他是一个话唠。
还可以扩展开来,马克·沃特尼,他是一个机智乐观的话唠。
马克是宇航员,还身兼植物学家和机械工程师,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机智的有胆识的乐观话唠。用文卡特的话,“狡猾透顶、聪明绝顶的小兔崽子”。
以上这些因素,给马克在火星的生存,奠定了基础和可能性。
除了这些软条件,在火星上生存,还需要哪些硬性条件呢?本书给了以下指南。
1 压力舱
2 氧气
3 防辐射
4 水
5 食物
6 对于食物短缺,你得自己种
7 热量
8 一个去火星生活的理由(你干吗要跟自己过不去呢?)
当然,这些都纯属虚构,尤其是当人类的星际旅行还处于非常低幼的状态中,更别说登陆火星这种行星级别的长途旅行了。无论是在火星种土豆,改造火星漫游车,还是死里逃生地生活一年半,最后获救,都不可能发生。我们都清楚这样的事实。
但硬科幻这类文学,它基于科学事实,对细节和合理性的探究,展现出的非常逼真的描写方式,让读者在读完之后,会有信以为真的感觉,觉得人类仿佛是真的已踏上了那条遥远的火星之路。
至少对于我这样的文科生来说,这就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心理上的认同感,与小说达成了某种默契。所以,阅读过程中可以专注于事态的发展,而不是纠结于读不懂的科学术语,各种计算应用,以及眼花缭乱的机械操作细节。
那些因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阅读的愉悦感造成一些阻碍,偶尔会感觉枯燥,但《火星救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除了是一部不错的硬科幻小说,还是一部非常幽默的科幻小说,所以它并不乏味。
这种幽默感通过马克·沃特尼唠叨的嘴说了出来,作者赋予他时时刻刻保持轻松愉悦心态的能力。正是这种心态,救了他的命,也救了读者。让读者认识了马克这个非常逗逼和话唠式的人物,以时而紧张时而轻松的心情,读完这部主题原本严肃的科学幻想小说。作者安迪·威尔对小说语言的探索,值得赞赏。
同类型中颇具幽默感的科幻小说,可以联想到的是道格拉斯·亚当斯《银河系漫游指南》系列里的冷幽默。但《火星救援》暴露出的幽默感,更加丧心病狂,更外向。从开头到结尾,都是马克·沃特尼在你耳边,叨叨叨地说个不停。他可以调侃上帝,调侃NASA,调侃他同伴的品味,并且无时无刻都在调侃他自己。但这并未被你厌烦,他反而赢得了你的好感。
《火星救援》同名电影,是一年多前看过的,一直对这本口碑不错的小说原著颇感兴趣,事实证明,这的确是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