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纸媒、纸质书以及实体书店似乎已步入夕阳产业的命运。这是爱书的我们深感痛心却也无能为力的一件事,时代的发展似乎注定了在新兴事物兴起的同时也会伴随着某些事物的衰亡或消逝,是否会有那么一天,当人们跟后来人谈起书的时候,她已经成为无法触及的遥远的陌生的存在呢,是否那个时候人们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看到它,想象着它曾经也是那么多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所在?尽管纸质书出版和销量都在无可挽回地缩水,我们还是看到有那么多的人为纸版书的存在行走奔忙,希望商业大潮的冲击只是一时的,危机最终会过去,所有书痴的努力不会徒劳。
谈到书痴,我首先想到的一个名字是钟芳玲,她不仅喜欢读书、写书,甚至于编书、买书、卖书、藏书、聊书和品书等各种与书有关的人事地物,她都由衷地热爱。她曾经在台湾大学和美国读了近十年的哲学,但是就在完成博士论文阶段,她突然放弃了,因为发现自己真正的爱好是书籍本身,包括书籍内容的编选、排版、印刷、装订和最后的出版。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值得可惜的一件事,也许再坚持那么一下就可以拿到学位,然后再去开始做自己人和想做的事情,然而她认为,我已经找到了我的志向和兴趣所在,有没有一个什么样的学位已经不重要了,因为那个时候对于未来她已经不再茫然了,哪怕是在一家小小的杂志社或是出版社从最基础的做起,她也觉得是快乐的,是可以全身心投入的。这正像有人曾经说过,当你选择了一项工作或是事业,她可以成为你早上迫不及待要起床的动力,她可以让你在忙碌了一天之后,不用再选择别的什么来平衡自己的时候,OK,她就是你内心真正的选择。当然了,能够像她这样洒脱而又真诚地活着,是幸运的,刚开始是需要勇气的。一年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她都是游走于世界各地,寻访各种各样的书店、图书馆和藏书馆,与书店主人和书商们畅聊关于买书、卖书和藏书的趣闻。因为书缘而结交了很多有意思、有故事的人,还因为对书的共同爱好,而感受到爱书人之间那种惺惺相惜的情感。她谈到在国外的时候,她经常会去光顾一些高档书店,那里书籍装帧都很精美,也很昂贵,是用来作为收藏,她每次都是只欣赏而不买的,但是店主人每次态度都很好,不会因为你不买书或是买不起书而嫌贫爱富。钟芳玲还讲到在广州有一家独立书店,名叫“博尔赫斯”,店面很小,但是在书界却是很有名的,店主人对书籍的选择、摆放和整个书店的设计都非常认真,尽管这家店最近几年几乎一直都是赔钱的,但是主人还是在坚持做,甚至于每年会做出一定的预算用于书店亏损,他认为书店已经成为他人生的一种表达,一种态度,盈亏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也许有人会说,我看书在乎的是书的内容,当然了,这无可厚非,一本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其内容了,如果没有丰厚的内容,装帧再完美,充其量也只是一本高档画册。然而,总是有一部分读者追求在看书时除了获得精神上的饱足或心灵的触动之外,还想要有一种美感体验。这是一种生活态度,你可以选择一种随意简单的方式存在,也可以追求一种极致的精致。就像一个女人,你可以素颜生活,全部的心思只为追求丰盈的内心,也可以有着香奈儿一样的生活理念,过一种精致而富有情调的生活,以一种艺术的心态去对待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不为悦己者,只为愉悦自己,也是值得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许是见识过太多一流的装帧设计,钟芳玲对书的设计追求已经接近于严苛。一种在一般人看来已经接近于完美的设计,在她看来确是瑕疵斑斑,这对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折磨吧。
幸运的是,她将自己的所访所感付诸文字,这于人于己都是一种欣慰,文字为她承载着记忆,而赋予我们以翅膀,伴着她的脚步畅游。书店三部曲,《书店风景》《书天堂》《书店传奇》。不愧是个对书籍编排非常考究的女子,书中每一幅插图,甚至封面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她仔细思量的痕迹。漫步于那一家家缭绕着墨香的书世界,仿佛置身天堂,喧嚣纷扰的世界被一点一点推远。有多少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属和生命的本真,如饥似渴徜徉其间,一如腹中胎儿在羊水里汲取营养。每一家书店都有一个接近传奇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娓娓道来都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的传奇,丝薇雅·毕奇,乔治·惠特曼,对文学的敬畏,对天才的呵护,每一种人生,每一段友谊都可书成厚重的长卷,在作者简略的笔触后,我们只能想象和感叹;“城市之光”书店,一个天性自由呼吸的场所,好想拥抱那个可爱的老头,佛林格提;高谈书集,一个苦难女子创造的奇迹,。。。如果足够幸运,也许我会随着钟芳玲的足迹去寻访这些文字的殿堂,以一种朝圣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