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 《第五项修炼》

本书作者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主要介绍了如何利用系统思考、自我超越来建立学习型组织。旨在为如何从传统型管理体系转变为学习型组织提供新思路。

本书主要包含系统思考(第五项修炼)、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的修炼。最触动我的是系统思考和自我超越两个部分。

系统思考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它是说,不能线性的去观察、思考事情,而是以一个联系的、发展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系统包括3个要素:正反馈、负反馈以及延迟。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系统的结构,找到杠杆作用点来高效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和改进。

如何培养这种思维模式呢?可以留心“反馈”。反馈是行动带来的影响。观察反馈是在改善还是恶化现有的状况来判断是正反馈还是负反馈。我们可以消除负反馈中限制增长的因素来恢复正反馈。

我认为系统思考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系统思考要求我们将多个角度联系起来,考虑整个齿轮是怎样转动的,是如何牵一发动全身的。世界不是平的,不是一个直接的因果关系;它是一个动态的、此消彼长、有延迟的系统。以饮食习惯为例,想要减脂,有些人选择了不吃碳水,短时间内卓有成效(正反馈);但长期以来,对碳水的渴望与日俱增,从而引起暴食, 从而导致体重增加(负反馈);而这又引起新一轮的0碳水....我们只有思考如何正确对待对碳水的渴望/如何正确地饮食,才能根本解决这个问题。

而自我超越是说,“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以被动反应的观点去生活,而是从主动创造的视角去生活”。我读了之后突然觉得好感动。幸福感可以最直接地来自与你的志向目标相符的生活。而首先我们需要有vision(愿景)。愿景是一种召唤,召唤着我们深入研究、保持好奇心、致力于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提升观察现实的准确性。而现实和愿景之间的差距就是创造性能量的源泉。以系统思考来想象这一循环:我们有愿景和现状。当我们失败时可以降低愿景的高度,但是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commitment to the truth),不要欺骗自己、限制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渴望的内在成果上,不断修炼自己,反思,实践,无限接近愿景。

我目前的愿景是,希望身体健康,坚持规律运动;饮食健康,不暴饮暴食;心理健康,不自怨自艾,不经常焦虑;工作得心应手,遇到问题能够快速反应,得到解决方案;同时坚持上钢琴课,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多读书,体会别人的人生。写到这里,突然意识到,我的愿景真的只围绕着我自己。这种愿景也并不能够召唤我,让我一直不断地去投入、去研究。我想要去做一些,和社会、和世界有关联的事情。我还需要时间去找我的愿景。


系统思考

* 系统思考修炼的实质是心灵的转变

    * 看清各种相互关联结构,而不是线性的因果链

    * 看清各种变化的过程模式,而不是静态的“快照图像”

* 系统思考的实践演练

    * 从理解简单的“反馈”入手

        * 一些行动可以引起互相增强/相互抵消的结果

        * 反馈是指任何相互的影响作用回路

        * 每一个影响作用都既是因,也是果,没有只存在于一个方向的作用

        * 把影响力看作一个圆形回路,而不是线性思考(直线的单向作用)

    * 正负反馈和延迟

        * 正反馈:发现微小变化是如何增长的

        * 负反馈:发现稳定因素和抵制的来源

        * 延迟:事情会发生的。。等时候一到

            * 过猛的行动不会帮你迅速实现目标,只会导致不稳定和震荡的情况

* 系统基本模式(通用结构)附录2

    * 增长极限

        * 定义:事情在一开始越变越好,但之后就神秘地停滞不前

        * 管理原则:不要强行推动增长,要消除负反馈限制增长的因素

        * 结构:正反馈+负反馈


* 转移负担(症状缓解)

    * 定义:症状缓解方法在短期效果很明显,能缓解处理困难问题的内外压力。但根本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并且越发严重。而且缓解方法会削弱大家对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法的需求。

    * 管理原则:仅针对问题的症状而不触及根本原因的解决方法只能带来短期效益;长期来看,问题会重新出现。症状缓解措施必须明确界定为缓解症状之法,同时还要与恢复根本解决的能力和措施相结合。

    * 结构:两个负反馈


* 目标侵蚀

* 定义:是转移负担的情况之一。通过短期缓解方法使长期的、根本的目标受到侵蚀

* 管理原则:保持愿景


* 恶性竞争

    * 定义:两个人/组织认为,自己的福祉建立在别人的优势上。如果一方占了优势,另一方就受到了威胁

    * 管理原则:寻找双赢的方法,让双方都达到自己的目标


* 强者愈强

    * 定义:相互关联的两个活动、团体、个人,有一方表现优异,另一方则在挣扎状态中

    * 管理原则:寻找两者的总目标,以使两者获得平衡的表现。有时要切断两者的关联

    * 结构:

* 公地悲剧

    * 定义:个体仅仅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公共资源。刚开始大家都有所得。后来开始争抢,资源也越来越少、用光

    * 管理原则:对大家进行教育、建立自律机制和同行约束;或者建立官方法规

自我超越

* 超越(mastery)和精通

    * 把自己的生命当成一件创造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以被动反应的观点去生活,而是从主动创造的视角去生活

    * 当自我超越成为一项修炼,成为我们生活的组成部分时,它包括了两方面行动。

        * 它不断澄清什么对我们是重要的

        * 不断地学习如何更清晰地观察现实

    * 自我超越的精义就是学习如何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生发和保持创造性张力

        * 创造性张力:把vision(我们想要的)和清晰的显示图像并列在一起

        * 学习:不是获取更多信息,而是拓展实现我们生活中真正渴望的成果的能力

    * 有高度自我超越修炼水平的人具备的特征:

        * 愿景和目标背后有一种特别的目的和使命感

            * 愿景是一种召唤,而不仅仅是一个好想法

            * 把现实看成盟友,而不是敌人

            * 有深入研究的好奇心,致力于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观察现实的准确性

    * 不会过于浪漫地待人接物,因而也就不会在人们失信的时候,经受那么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 自我超越的修炼

    * 个人愿景

        * 幸福感可以最直接地来自与你的志向目标相符的生活

            * 这是生命中真正的喜悦,你意识到,你在被一个崇高伟大的志向目标所利用...你成为自然之力,而不是头脑发热的、自私的、疾病和怨恨缠身的渺小的呆子,总在那里抱怨这个世界没有全心全意让你幸福

        * 愿景 vs. 志向目标

            * 志向目标类似于一种方向,一个大标题;抽象的,梗概的

            * 愿景是特定的目的地,是你渴望的未来图景;具体的、明确的

    * 创造性张力与情感张力

        * 愿景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 创造性能量的源泉 -> 创造性张力

            * 根本解决法:努力使现实向愿景靠拢

            * 症状缓解法:降低愿景使其靠近现实

        * 对失败的看法

            * 失败并不意味着我们毫无价值或无能为力

            * 失败其实就是一种不足,它显示了愿景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 失败是一个学习良机,它能够澄清人们对现实的不当理解,能够揭示某些策略的有效性并不如预期,还能够提升愿景的清晰度

    * 结构性冲突

        * 定义:你不能(你不配)达到你的目标的深层观念

        * 怎样应对?

            * 降低愿景

            * 操纵冲突

                * 注重如何摆脱我们不想要的

                * e.g. 经理会宣传公司目标如果不能实现将会带来多么严重的后果

            * 意志力策略(精神兴奋法)

                * 狂躁地执着于目标,甘愿付出代价,以及击败任何对手、突破任何障碍

        * 对真相的承诺commitment to the truth

            * 心甘情愿地根除哪些令我们限制和欺骗自己、不让自己看到真实情况的习惯

            * 识别应付性策略

    * 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渴望的内在成果上

        * 我们对所渴求的成果的注意力不断被对愿景实现过程的思虑所排挤

        * 我们必须用心学习如何把我们认为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事,与我们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本身区分开来

            * 想象目标已经完全实现了,然后问自己:假如我实现了这个目标,它会给我什么

                * 会揭示出目标背后的更深层的渴望

            * 潜意识在清晰而集中地聚焦在我们的愿景和现实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效力

心智模式

* 定义:决定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设、归纳、甚至就是图像、画面或形象

* 心智模式会影响我们的观察

    * 人们的观察是有选择的

* 心智模式塑造我们的感知方法

* 开放性和公德心

    * 人们开发更大的能力去探察并显露各自看待世界的方法,并对其进行富有成效的讨论,那么,决策过程和游戏规则就可以发生转变

* 心智模式的修炼

    * 反思实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