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
——川端康成
自从人们有了真正时尚的概念以来,中国民众在全面“外化”——向日美欧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将中国人民的智慧发挥到极致,毫不客气的奉行了拿来主义,借鉴或者抄袭别人的作品一直是中国时尚产业心照不宣的重点。
而翻开世界时尚的演变史册看,在相当漫长的岁月里,尽管整个时尚产业的发展相当缓慢,但其中那些像珍珠一样的令人最为动容的时刻,就足以串成了整个时尚产业的让人为之迷恋而愿意倾尽全力投身其中的画卷。
包括离我们最近的日本,在经历了70年代的繁荣浮华之后,也快速回归特有的商业美学。
日本商业美学,用物哀两个字去表达,虽不足以,但也算精准。一明一灭一尺间,尽现物哀,闲寂之美。
这种物哀的底层理念,传达的是一种朴素的精神,一种极致的工匠理念。
如中国消费者比较熟悉的无印良品、优衣库等品牌,正是这种日式商业美学的范本式体现。贯彻其中的极简主义,表达的正是对物的克制,从物品最初的样貌审视它。商业的本质并不是创造新的产物,而是回归本质。
美学理念无谓对错,但上述无论是欧洲、美国还是日本的独特商业美学,从有时尚概念以来,就对身处其中的时尚产业企业发挥着助力作用。不远不近,它就在那里,触碰着普罗大众们。
再回看中国的商业美学,有什么呢?
前边我们说过,中国本土的时尚产业,不论是服装、珠宝、鞋包还是配饰或其他具有时尚属性的民生类消费,简单、粗暴、直接的拿来主义、Copy主义还是很明显的。
曾经,在行业内流行着一种商业模式: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意思就是,快速copy一线大牌,低质量、低价格,迅速出街,民众也是买单的。
▲国内某品牌copy一线大牌
事实上,这个问题也有其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商业人的本性都有很强的趋利性。“美”也是一种利益;
第二、中国的哲学叫作实用哲学,主要是精神哲学和社会哲学,中国文化的本质是实用文化,而这样的哲学和文化是无法孵化出科技和艺术的。而现代和后现代是科技引领世界发展的时代,这个过程中,西方世界占据主导地方,中国民众的审美经历着一个全面西化的过程;
第三、基于上述商业产品提供商,必然会从众、且从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角度去考虑。
但进入到Z时代,这种中国式商业美学正在发生变化。
物质的冗余和富足,让身处Z时代的消费者更关注个体需求和个性审美;
购物场景的高度碎片化,微信卖货、短视频卖货、抖音、快手、A /B站的崛起,网红、直播、内容带货,也对四十年来一直行得通的传统商业美学带来了巨大冲击!
但越冲击,中国时尚产业反而越逆向回归到时尚商业的本质:美学是可以带来生意力的!
一、下沉市场的美学生意力。一二线城市固然有很多的品牌企业,但很多时尚企业也看到了非一二线城市的市场需求,那里的“大众市场”有着更为丰富的多元审美。即便是一张小小的菜单,也可以带来生意力。
二、中产焦虑,自我回归的美学生意力。目前中国正处于消费回归理性的第四消费时代,人们不再注重物质与品牌上的攀比与享受,而是更理性的选择去品牌化与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优衣库、无印良品的备受青睐。从感性消费回归理性消费,这也是一个生意力的表现。
三、00后当道,互联网环境下的速爱速断审美生意力。不管你是否承认,00后的新生代们是一群极度注重体验消费,颜值消费的。
如开篇提到的川端康成的话,美在不断变化,但却不会泯灭。这句话渗透了我的心。
跨界、颠覆、人文、哲学、个性、原创,时尚新商业时代的美学,正以多元的姿态回归。美学在中国时尚产业,正在走向它原本应该有的位置。
也是因为到了中国时尚产业的美学可以带来生意力的timing,H.O.W时尚研究院聚合了一批在时尚美学方面或前瞻、或实干的布道者,专注于个性审美崛起的Z时代,研究如何赋能美学产品提供者的美学能力提升,也就是在我们整体解决方案里被称为新零售美学营销的部分。
▲HOW时尚研究院社交新零售门店整体解决方案
▲HOW时尚研究院新零售美学教育体系
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可以带来生意力的提升的。这个提升,是一整个团队审美能力的提升,作为老板/一把手需要,身处时尚企业的中层,高管需要;你的一线导购/店员,更加需要,他们是离用户最近的一群人,直接代表着公司审美能力的。
设想一下,一家从上到下审美能力极强的公司,会带来怎样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