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把心里的话告诉我们其实并不容易,懂孩子本身就是件很难的事情。孩子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都有很大的不同,加上我们很多时候都会主观臆断,所以孩子就会把话藏心里不跟我们说。
让孩子把正面的负面的情绪都和你说出来,是对孩子最大的保护。
孩子需要找到信任的人来倾诉,所以我们要把孩子当成话筒,让他说你来听,而不是我们去说教。听孩子说比说孩子重要多了。
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希望有人能接受他的委屈愤怒等,并不需要我们额外再去说什么。
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想买某个东西,被大人拒绝后开始大哭。很多家长就会说,“哭什么哭,今天不给你买了,下次再说。你看看人家小妹妹还不哭。你这么大了还哭丢不丢人,你再哭今天别吃饭了,你再哭我就打你了”,等等…
孩子往往伴随着妈妈的指责哭的特别伤心,最后自己慢慢平复。
但他的内心里可能想的却是,我只不过特别喜欢那个玩具,妈妈为什么这么对我。
我女儿是个看到吃的迈不开腿的主,进超市玩具吸引不了她的注意,直奔零食货架。有几天对棒棒糖特别着迷,每天都想吃。在第一天买完后,第二天进去还要买。我们约定好的是昨天买过的不能重复再买。但是她非要,我不同意,她就开始哭了。
我把她抱出了超市,到了一个安静的角落。什么也没说,抱着她,听她边哭边说“好想吃棒棒糖啊,妈妈给我买个棒棒糖,我就要,我就要”。我说:“妈妈知道你想吃棒棒糖,但是昨天给你买了吗?今天为什么不能买了?”她边哭边回避我的问题,说着“我还想吃这么多棒棒糖”(口头语就是,妈妈我要吃这么多食物)
那天想吃棒棒糖欲望应该很强烈,因为感觉哭了好久。边哭边自己说,最后终于平复下心情来了,自己还说,“我刚才发脾气了,妈妈不给我买棒棒糖,我哭了流眼泪了,妈妈怕我牙疼呢。”最后我又带她进了超市,她也没有再提买棒棒糖的事。而且以后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大哭的现象,她会表达需求,也会听我的意见。
其实我觉得很多时候孩子哭,除了想得到东西,也是想得到我们的安慰和关注。要学会听孩子说,问孩子情况。
有一次在楼下看到一个小男孩玩滑板车,摔倒了,擦破了膝盖,开始大哭。他奶奶就特别凶的说,“哭什么哭,不让你滑那么快不听,这下摔倒了还有脸哭,回家吧,别玩了。”小男孩哭的更厉害了。结果那个奶奶也是彪悍,直接上来给了孙子两耳瓜。看的我都傻眼了……如果奶奶关心一下孩子的伤,安慰呵护几句,其实根本不算什么事,孩子肯定又能继续玩了。
但是奶奶却用暴力的语言和行为,阻断了和孩子的联结,小男孩根本没有倾诉的出口。
孩子需要一片冷静的天空,一个有人听他说悄悄话的地方。
女孩两岁半到三岁半是语言敏感期,男孩是三岁半到四岁半。在语言敏感期,我们可以多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倾听他的想法,不要觉得孩子小就不给他说话的机会。
如何让孩子养成愿意跟你说话的习惯呢?
婴儿时,可以用眼神和一样的语言和孩子对话;
当孩子会说话以后多听孩子说;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就要改用平等的语言来对话,有事可以听听孩子的意见。
理解的根本之一就是互相倾听,希望我们都能拥有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