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琢磨共享单车为什么这么被资本看好,短短两年时间,摩拜单车已经融资 9 轮,估值 20 亿美金,ofo 也已经融资 9 轮,正在谈下一轮,估值 30 亿美金。从投资机构到投资金额,都像是着了魔一样,纷纷进场押注。
共享单车无疑是个烧钱的项目,各个城市的车辆投放,以及居高不下的损坏率和维修成本,都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支撑,所以才会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连续融资这么多次。如果没有这些投资机构前赴后继地输送血液,很可能都像悟空单车一样,最后全当做了社会公益。
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排一排的单车,突然脑海里闪过葛优主演的《大腕》,突然就想通了。电影作品中,为了给好莱坞大腕导演筹办一场葬礼,尤优(葛优)开始打起了赞助商的主意,而众多赞助商也不惜千金在葬礼上植入广告。两手一拍即合,多么美好的故事。
共享单车不也是一样的道理嘛!每个城市几十万辆的投放量,天然的流动广告窗口啊,车身又有这么多地方,车篮子、车把手、坐垫、车身、脚踏板,随便贴牌点小广告,都将是「亿万」级别的营收。
玩笑归玩笑,赚钱还是躺着赚比较舒服。以下说说个人的几点看法。
1、押金&日常性收入&应用内广告
用户支付给平台的押金,每次骑车所支付的费用,都是企业正常的流水收入。不排除企业将这部分资金用作周转资金,甚至用来加杠杆投资。
另一方面,每日千万级别的订单流水,不管是在解锁流程,还是在结算界面,植入一些不怎么反感的广告,也将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2、跟 B 端合作发力线下活动,获取线下流量资源收益
共享单车虽然没有很强的用户粘性,但好在用户体量足够大,日活也足够多。从以往的案例来看,互联网往往以人墙战术取胜。只要有足够多的流量,就不愁找不到赚钱的方法。就拿摩拜和京东合作推出的 618 活动,借助免费骑车,扫码收集贴纸即可兑换现金的玩法,就充分调起了用户的积极性。用户捡了一点芝麻(几块钱),京东抱走了一个大西瓜(品牌宣传和用户导流)。现在线上流量成本飞涨,B 端的商家都在寻找优质的线下流量资源,这或许是摩拜单车的一次尝试,首战告捷,效果颇佳。
近日,摩拜单车又与必胜客开展了活动,「摩拜一下必有早餐」,截止发稿已有 972 万人集齐,这是多么强大的线下导流能力!免费载你去找好吃的,或许接下来会有更多的 B 端商家加入。
3、制造下一个风口,打造半径 2 公里内的生活圈新入口
从场景化使用的角度来讲,共享单车所覆盖的范围并不会太大,大概就是半径两公里的样子。而对于用户而言,日常的吃喝玩乐都是在这个范围内解决。共享单车的使用用户,与生活圈内的吃喝玩乐场景极度重合。试想一下,当你正要骑车去某家店吃饭,或者去某个超市买东西,在解锁共享单车的时候,系统推送了附近另外一家商店的优惠,你是否会重新考虑一下,或者骑车回来的时候顺便去看看?
虽然生活圈的范围不大,但你不一定知道所有实体店的促销活动,共享单车除了可以将用户从 A 点载到 B 点,还可以替实体店发声,将辐射范围扩散的更大。
4、兜售大数据,提供精准化的用户模型
数据有没有用暂且不讨论,但身处大数据热的当下,所有投身于大数据分析和挖掘的公司都不会错过新一轮的数据红利,尤其是 BAT 这样的公司。
写在最后
资本的疯狂无外乎「有利可图」和「战略防御」两种,而针对后者,大佬们想的并不是投出去了多少钱,而是如果不投,将会错过什么。即使投资失败,损失的只不过是数的清的金钱,而一旦错过,面临的可能就是看不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