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当然,勒庞是何许人物,你可能从来没听说过,但是你肯定听过《乌合之众》这本书。它在1895年出版后,以平均不到一年再版一次的速度,至1921年已印至第29版。
那么,作者勒庞在这本书中对群体心理到底提出了哪些观点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总结这本书中对群体心理到底提出的几个观点:
1.群体的定义
一般而言,“群体”指的是聚集在一起的个人。无论其民族、职业、性别,也不论他们是因何聚到了一起。
但是,在心理学上,“群体”一词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心理学上所谓的“群体”必须具备一个首要特征,即自身个性的消失,同时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部采取同一个方向,形成一种集体心理。
用三个例子说明:1】比如今天你去逛街买衣服,与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一起,那么你们算不算一个心理群体?显然不是,因为你们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
你可能会说,不对,我们有目标啊,你看……但实际上,你买你的,他买他的,你们的买买买并没有关联。
2】如果你在一家店里看中了某件衣服,买二送一,为了省钱你和另外两个陌生人一起组团购买,这时候你们就是一个心理群体,尽管只有三个人。
3】比如现在的微信群、QQ群,各个成员可以分布在天南地北,通过兴趣爱好或其他共同属性联系在一起。
2 群体心理的特征
心理群体一旦形成,就会获得短暂却十分明确的普适特征,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
2.1 群体中个性的消失
无论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体是谁,无论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或智力是否相似,他们一旦形成了一个群体,就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都会趋向同一,并且会变得与他们独自一人时截然相反。也就是从众心理。
2.2 群体中智商会变低
在集体的气氛下,个人的才智会被削弱,因而他们的个性也被削弱了。正如作者所说的,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噬,才让无意识特质逐渐占了上风。
因此,一个高智商的个体,在形成群体之后,其智商会变低。这也是为什么群体完成不了高智商的工作,只有个体才行。
那些涉及到大众利益的决策,通常是由一群高智商人士组成的议会决定的,可即便他们的智商再高,这群人的共同决定也并不一定就比普通个体高明。事实上,群体中累积起来的只有愚蠢,而并非天才的智慧。
比如微博里面,关注微博八卦,热点评论上多了,智商会降低的,大家认同吗?如果没有发现这个变化,是因为每天已经在降低一点了。
2.3 群体情感只会走极端
进一步说,就凭人类变成一个有机群体的成员这个事实,就足以让人类在文明的阶梯上倒退好几步。独立的时候,他也许是个文明人;群体中的他,却变成了一个野蛮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兽。
关于这一现象的例子不胜枚举,无论是二战时日本、德军士兵的暴行,还是前几年打砸日本车的所谓爱国行为,都是群体中野蛮人的表现。
但另一方面,群体也可以表现出英雄主义行为,例如被荣誉和热情所点燃,心甘情愿为祖国慷慨就义。
总之,群体既可以英勇无畏,也可以走向犯罪。作者是这样描述的:
虽然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独立的个体,但从感情和其激起的行为上看,群体也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美好或更糟糕,这完全取决于环境,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的性质。
3.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想成为领导,指点江山,呼风唤雨,可谓成就感十足。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这样强大的影响力呢?
3.1 影响群体意见的因素
群体意见和信念的决定因素有两类: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所谓间接因素你可以理解为群体的所处的背景环境,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熏陶,主要有种族、传统、政治和社会制度、教育四个因素。
由于间接因素是群体意见和信念形成的基础,短期不可改变,因此要想影响群体意见,就需要依靠直接因素。随着间接因素长期性准备工作的延续,直接因素就能够成为实际说服群体的资源。
作者提到的直接因素包括四种:1、形象、词语和套话;2、幻觉;3、经验;4、理性。
首先是形象、词语和套话,对此你应该非常熟悉,因为这是政客惯用的伎俩。他们在演讲的时候最喜欢使用一些含义极为模糊的词语,比如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等等。比如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职演讲中的一些内容,简直通篇套话:
今天,我们不只是将权力由一任总统交接到下一任总统,由一个政党交接给另一政党。今天我们是将权力由华盛顿交接到了人民的手中,即你们的手中。
我们正参与到一项伟大的全国性事业当中:重建我们的国家,重塑对全体人民的承诺。我们将一起决定未来很多年内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道路。
2017年1月20日,这一天将会被铭记,美国人重新成为了国家的主宰者。
那么,为什么空洞的词语和套话会起作用?原因就在于群体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会思考,很容易被含义模糊的词语和“伟光正”的套话所感染。上述演讲的内容现在看来都是废话,但在当时则非常具有感染力。
其次是幻觉,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群体钟爱幻觉而非真理”。无论是“大楚兴,陈胜王”还是“高祖斩白蛇起义”都是这一因素的绝佳例证。在愚蠢的群众面前,历陈陈胜牛逼轰轰的原因百十条还不如一只狐狸的几声叫唤有用得多。
再次是经验,作者认为经验几乎是唯一能够让真理在群众心中牢固生根、让过度危险的幻想归于破灭的有效手段。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经验必须发生在非常大的范围内,而且能够频繁地得以再出现。因此,用过时的经验来说服群体是很难被接受的。
最后是理性,事实上理性对群体没有任何作用。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群体不会思考,逻辑推理并不能影响群众。要让群体相信什么,首先要知道让群众兴奋的感情,并且装出自己也有这种感情。
理性其实对群体并没有什么卵用,作者也承认没有提到理性的必要。但根据上述的讨论,我们知道,将理性换成感情其实是更合适的。
3.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法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只要有一定数量的生物聚集在一起,他们就会本能地屈服于领导的权威之下。
因此,在一个群体中,必定有人是要扮演领袖角色的,找工作面试时的无领导小组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然,领袖并不是那么容易当的,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领袖的意愿是群体的核心。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许多领导都很擅长“洗脑”,这可以说是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必备的素质。
当领袖们打算用观念和信念,在现代的各种社会学理论框架下,影响群体的头脑时,他们就有各种不同的手段。其中有三种最重要也非常明确的手段,分别是断言法、重复法和传染法。
3.1 断言
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群体不会思考,理性、逻辑推理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影响。因此,简洁有力的断言,不理睬任何推理和证据,是让某种观念深入人心最可靠的办法之一。
一个断言越是简单明了,越缺乏证据,就越有威力。所有时代的宗教书和各种法典,都是简单的断言。
再看一下川普的这句话:我们将一起决定未来很多年内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道路。
3.2. 重复
在断言的基础上,重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说服手段。被断言的事情,需要通过不断重复才会在人们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最终能够成为广泛接受的真理。
说到重复,奥巴马就是惯用这句话:Yes we can!
这句话在他的演讲结尾处密集出现,共达7次之多。从08年他就职到现在已有近十年时间,而我现在立马就能想到这句话,可见其影响有多深。
3.3 传染
各种各样的观念、情感、情绪和信念,在群众中都具有病菌一样强大的传染力。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会因为传染但不会因为推理而得到普及。
每一次股灾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股民在恐慌情绪传染的情况下不计成本抛售股票造成的。
所以,“三个臭皮匠,其实顶不上一个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