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小白
1
在一个作者群里,我留意到一位大姐。我是怎么留意到她的呢?
那天,我看到她在群里问苹果笔记本要怎么用,说自己今天刚收到货,结果却觉得自己笨死了,开机都不会开。
解决了笔记本的问题,大姐也打开了话匣子,在群里说了自己的故事。
大姐是温州人,原先做生意的,去年却决定不做生意,专心写作。
前几个月一分钱都没进账,家人问起,她就说,“我写作挣得比我做生意要多啦。”
但她在群里偷偷跟我们说,她要是不这么说,家人肯定觉得她脑子坏掉了,放着生意不做,来写什么鬼文章。
到现在大姐写文章写了快一年了,终于有了一些成绩。
比如前面提到的笔记本,就是用她的稿费买的,然后她还会在群里不避讳地说“最近的约稿写到手软”。
你很难想象,一位和我妈妈年纪相仿的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能行动的那么干脆。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的那句“鸡汤”—— 羡慕只有配上行动力才有意义。
2
我身边有很多人,都在干着“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他们彼此羡慕,都想要遇到想象中的人,然而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他们把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相似,随意抽取一个片段,你分不清这是A的生活还是B的生活抑或是C的生活。
所有人都在叫嚣着“我应该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应该遇见更好的自己”,但叫嚣完,该灰头土脸地回家“葛优瘫”追剧的继续“葛优瘫”,该和朋友在酒吧吃吃喝喝的照样吃吃喝喝。
生活哪有那么容易的呢,你想要拥有不曾有过的生活,就得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
3
很多人说,“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啊”。
好比木木,她无比痛恨自己过着行尸走肉的生活,在和朋友彻夜长谈后,她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开始。
她卸载掉手机里的所有游戏,收起床上的懒人桌,决心走出去开始新生活。但是只坚持了一个星期就败下阵来。
何止木木,小智也是这样。每年年末就斗志昂扬地告诉接下来一年,要脱胎换骨,实现怎样怎样的目标,但是转眼之间,一年过去了,小智仍然是曾经的自己。
问题在哪里呢?是他们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真相是他们的方法有问题。
4
自我管理是个很复杂的主题,它不能仅用自律来概括,它也不是时间管理、习惯养成、个人学习的代名词。它应该包括了上述所说的这些。
因此,当你决心改变自己,做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时,你应该是多管齐下,让一个小目标的达成带动另一个小目标的行进。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时间管理
《行动力》一书中建议我们,在尝试记录时间,提高对时间敏感度的基础上,每天书写待办清单,梳理每天要做的优先级事项。学着把最重要的事放在自己的效率高峰期来完成。
好比张三的效率高峰期是上午9-11点,那他就应该把今天待办清单里的最高优先级事项放在这个时间段来完成。
二、习惯养成
不要偏听偏信21天养成习惯的言论,要知道不同的习惯所需要的养成时间是不同的。
而也别像前面提到的木木和小智,一开始热情高涨,过不了多久就像泄了气的皮球。
习惯养成讲求的是循序渐进,因此,微习惯才是习惯养成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一开始,要把目标定得足够小,比如每天1个俯卧撑、每天看1页书等等。
因为目标太小,根本不存在过早放弃的风险,所以我们会更乐意去做。
而从小任务做起,然后接受做这件事的现实,你便会发现小小的一步并没有刚开始想的那么难,也就很容易坚持下去了。
除了目标足够小,行动的门槛也要足够低。
比如你要健身,那么你选择的应该是离你家最近的那家健身房,而不是设施100分但却离你家或公司5公里远的健身房。只有行动的门槛足够低,才有可持续性。
三、个人学习
很多人也看了不少的书,但却自问为什么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呢?因为没掌握正确的方法,看过的书都白看了。
看书是输入,想要有所得,就要通过输出来检验。《行动力》里写道,在个人学习的道路上,用输出来倒逼输入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就像你想要组装一个鞋柜,那么这时候去看说明书,按照规程一步步操作,组装完你也就掌握了方法。
再好比你要教别人英语音标,你肯定要自己先学得不错了,才敢去教别人。
因此,输出并不仅仅是为了输出,而是为了更好的输入。
只有你知道自己之后要输出,你才会把输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这样才会让你的输入不仅仅是信息,而会成为你的知识。
所以,看完一本书就写几句感悟、读书笔记或是书评。
或是把自己假想成老师,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尝试用教授他人的口吻说出来,看看自己是否说得清楚。
这样的输出倒逼法,绝对会让你的输入值呈线性增长。
《行动力》中还透露了不少自我管理的妙招,通过这些妙招,一个普通的姑娘能从一说话就脸红,到走上TEDx的演讲台演讲;从文静内向到可以只身背包走天下;从做事三分钟热度到坚持写作6年;从月薪3000元到可以不靠工资生活6个月……
每个人都可以是独一无二的你,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不曾有过的生活,关键在于你是否勇于冲破迷茫和困难,借助自我管理来实现个人成长。
—END—
作者简介:林小白。热衷旅行,热爱写作,出版了《行动力》《每天多出一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