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思心舞
【个案情况】
这是一个医学院女学生个案,案主因为学习注意力不能集中,人际关系敏感求助心理咨询。她有父亲对母亲家暴的创伤情结但无法在咨询中深入面对,对咨询师既有依恋、讨好又有否定和攻击,咨询进展困难。咨询师在受督过程中表达出无力和焦虑,希望通过督导找到突破的方法。
【咨询理论/技术/方法】
1、自体心理学提出“另我移情”这个概念,是咨访关系中处理移情与反移情需要关注的。即来访者将咨询师当成另外一个我来依赖,咨询师将来访者当成另外一个我来保护,会使得咨询师很难站在中立的位置上,跟来访者形成共生关系。
2、识别防御机制是动力学评估的一个基本内容,这个个案主诉的“注意力不集中”和“人际关系敏感”都是她的防御。
3、后现代的一些取向帮助我们在咨询中关注资源、关注积极面,绕开敏感点,建立“安全岛”。
【个案概念化】
1、识别来访者的防御机制:
来访者的两个议题——注意力不集中和人际关系敏感,都是对原生家庭创伤的防御,是从早年创伤转移了注意力、逃避创伤心理。
2、为什么来访者觉得咨询无效?
督导猜测可能是咨询师跟来访者站在同一个位置上,同意了她的观点,用“家庭作业”等方式将注意力不集中、人际关系敏感等等当成“问题”来处理和纠正,来访者也就表现出努力“改正”的姿态来迎合咨询师,其中有迎合对自己要求严格的妈妈心理的投射。
3、咨询师如何工作?
一是引导来访者意识到“问题”背后的意义:取代完全认同来访者将“注意力不集中”视为问题,咨询师可以引导来访者——你对于“注意力不集中”一直很关注,你的注意力不在学习上,跑哪儿去了呢?我看到你的注意力在这些事情上很集中,让来访者看到她的注意力是“选择性集中”,注意力本身没有问题。“人际关系敏感”这部分类似,也可以引导来访者反思,她敏感什么、想要什么,而且让她觉察到自己对“人际关系敏感”保持了很强的注意力。
这样,就将两个部分串了起来。这两部分都是对创伤的防御、对自己的保护。如果不敏感、很迟钝,可能就陷入爸爸妈妈的关系当中。爸爸的家暴很可能在于妈妈在某些方面不敏感、在某些方面又太敏感,导致爸爸暴力的发生,爸爸、妈妈和孩子在加害者和受害者角色上的分配,这里显然有爸爸觉得妈妈做得不够好、对妈妈不满意,在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把自己变成一个拯救者,幻想用自己的优秀去讨好爸爸、补偿妈妈,当她发现这个效果并不明显,又会幻想在他人的关系中,别人都有可能充满暴力、自己可能成为暴力的受害者,随时要提防“他者”(爸爸的象征)的暴力成分,甚至将这种提防带到咨询室里。
再比如,她的优秀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防御,比如说她会认为妈妈如果足够优秀就不会成为爸爸暴力的牺牲品,她要变得优秀才能避免妈妈的命运。这样,来访者时时刻刻做着受害者的准备,又时时刻刻小心陷入受害者的命运。原生家庭里爸爸的暴力对她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这个学生画家谱图很认真,投入很多时间,有可能是画家谱图让她跟家族联结上了,有可能是咨询师的工作起了一些作用。后续还可以引导她进一步谈家谱图背后的故事。
二是从非防御、非敏感部分入手工作:当咨询师问到是不是对父母又恨,她的反应强烈并对咨询师产生攻击,可能她不允许自己有恨,当被咨询师点到后,不能接受自己这个部分,觉得不应该。她对父母的爱和恨都很敏感,但是不愿意被触及。可以先不触动敏感部分,先从非防御部分说起。先从好的、美好回忆等谈起,逐步谈到跟家庭成员的关系。
三是关注资源取向:看到好的、积极面,接纳她的“问题”,引导她更好地接纳自己,看到她的力量,而不是聚焦于“消灭”问题。
四是逐步引导跟父亲的和解
【自我成长与经验学习】
这个个案里来访者的强烈情绪所带来反移情议题,督导老师用平缓的语调说出他的提示,或者用提问方式,都让我感觉很有启发:
1、“咨询师的无力正好映衬了来访者的有力”,要看到来访者身上强大的力量;同时“来访者的攻击也反映了咨询师身上的力量”,要看到这里有咨询师抱持、帮助的力量和结果。所以我们对于来访者和咨询师本人的负向情绪,都要看到其正面意义。
2、来访者带着紧张、害怕来到咨询,咨询师能不能给到抱持、温暖,甚至保护?咨询师在抱持来访者的同时能不能避免因为自己未竟的一些部分与来访者陷入共生关系?咨询师要将自己早年与原生家庭、与父母的关系中的问题解决好,才不会卷入来访者的移情当中。
3、SH老师的结束语:“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没有多余的东西,每个部分都在帮助我们。”“如果我们是来访者,我们不一定有他做得好。”
【咨询建议】
听过S老师的两个个案督导,一个涉及男性来访者的性主题和自己的反移情,一个是面对这个来访者的敏感和攻击产生的无力。都涉及自己的反移情部分。S老师在团督中提交这样的问题来公开讨论,是很有勇气的,也给大家提供了学习相关经验的机会,相信团督老师已经给S老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如果有必要,还可以通过一些个人成长体验,更具体地看向自己内在在跟来访者工作中容易被触碰的一些敏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