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这些当然很重要。但是,知道一堆“如何做”是不够的,我们需要解决最底层的“为什么”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当我们有了自身驱动的力量,才会想了解“如何做”。
我曾经在学生中间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问他们为什么要好好学习。我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又考虑到他们在众人面前不敢讲真话,我让他们匿名写在一张纸上交给我。任何理由都可以,但必须真实。
看到这里,我想请你先不看我的调查结果,想一想你学习的理由是什么。
他们的答案还是挺有趣的,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这里面有没有你的理由。
我把学生的答案整理成了两大类型,一类是说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另一类是说为了增长知识。
对第一类认为学习是为了取得好成绩的学生,我继续追问了想要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收到了四类回答。一是想要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将来出人头地,改变命运,这是大部分学生的答案。二是学习好能让家长有面子,类似“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三是想赢,想要超过别人,证明自己。四是希望老师喜欢,希望被别人肯定。
对于第二类认为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的同学,我也继续追问了他们想要增长知识的原因,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人为了长大不上当受骗,不被收割“智商税”,也有人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工具,还有人是为了形成多元思维模型。在我调查的200多个学生中,有一个学生认为,知识本身就很美,学习知识很开心,这让我很欣慰。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其实人是为学习而生的,学习是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优势的必要条件。在行为主义流派中,巴普洛夫用小狗做实验,发现小狗能够学习,因为小狗会在“喂食”与“铃铛声音”之间建立联系。斯金纳用鸽子做实验,发现鸽子能够发现“踩机关”与“获取食物”之间的关系。人也是这样,在不断的生存斗争中,学习让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的本领。不止如此,我们还能从学习中收获愉悦和满足,比如,读一本好书时,你会有一种与作者相谈甚欢的感觉,做出来一道数学难题时,你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但是,我发现有些学生不爱学习,这又是为什么呢?现在分数对学生升学非常重要,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会更加关注最后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激烈的竞争、较高的教育回报率导致了学习的功利化,让学生认为好成绩等于好工作,好工作等于未来的好生活。
当然外部激励也会给人带来“正反馈”,成绩越好,越受到周围人和环境的激励,于是成绩就更好,形成良性循环。但是,一个班中成绩好的同学就那么几个,也总有人是最后一名,排名靠后的同学就很难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崇拜,在学习上获得不了成就感,这些负面影响被不断强化,形成恶性循环,于是不爱学习就是正常现象了。
那我们有什么方法,不依靠外在的评价指标,从内心中升华出对学习的热爱,找到自己学习的内驱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