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焕文书院创始人,院长。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播者。
《论语》资深研究者
原 文
《论语学而第一》
1.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里的“弟子”是学生的意思,
孔子说“学生回到家里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尊敬兄长,做事情要谨慎,守信,和大众在一起要团结。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这些事情以后就可以学习文化知识了”。特别说明一点,有人会说孝悌,爱众,谨信,亲仁这几件事情这么难,什么时候才能做好?做好这些才可以学文,那得多浪费时间啊!其实,不然,这里的行有余力就是告诉我们,一天的生活中当以”孝悌,爱众,谨信,亲仁”为重,学文为次。强调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孝悌是和谐家庭关系的保障。谨信则是为人立世的基础。爱众是提升自我,扩充胸怀的条件。亲近有仁德的人以提高自我的修养。如此,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慢慢的培养仁心仁德。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围绕“家风,家教”而做。现在的教育已经很少有人注重这些了,只用成绩来决定孩子的一切。孩子学习好,要什么给什么,孩子学习不好,连走路的姿势都觉得不顺眼。我见过一位家长,孩子学习很一般,期末的时候班上别的孩子都被评为优等生,只有这位小朋友平时喜欢做一些助人为乐的事情,所以老师给他发了个“小雷锋”的奖状,作为鼓励,孩子很高兴的就跑回家告诉妈妈,结果被妈妈臭骂了一顿,说助人为乐有什么用,将来能靠这个考大学吗?孩子的成就感瞬间被摧毁。
发现现在的父母和学生,家长都是非常可怜的,一到周末,家长给孩子安排了各种辅导班,兴趣班,不要说培养孩子的品德了,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吃个饭,父母的话题都是围绕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假如自己家的孩子今天被老师投诉了,孩子估计连家都不敢回,连饭都吃不安宁。如此教育,怎么能出人才?不要教育出一个人格不健全的人就已经很不错了。
前几天和一位从国外留学归来的老师讨论教育的问题,他说中华传统文化里面有很多精华,但也有很多糟粕,应该进行批判。可看看今天教育的种种教育现象,应该要批判的是人性才对。科技日益兴盛的今天,让我们展望一下,再过几年或十几年后的,人们可能会通过类似于眼镜一样的东西,用自己的意念就可以获取大量的知识,古往今来,不分东西,凡是有文字记载的知识和信息融为一体,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将会呈现多元化。那个时候,人类的科技高速发达,机器人代替了很多人类的工作。我们还能干什么?人与机器的区别在这个时候会全然的展示出来。那个时候恐怕只有,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热的关系,人的探索能力会成为教育的主题,因为人性最本质的东西是科技无法改变的,人的情感互动会面临挑战。只有现在儒家所提倡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才能证明人机器之间的区别。也只有博爱和人性的善才能引领未来!
作者: 王鹏翔,传统文化爱好者,希望每一个人都能读《论语》,《论语》浩如烟海的各家注解,都体现了儒家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所引发的新思想,欢迎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欢迎留言 欢迎转发 多提意见 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