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有两档节目口碑和关注度都不错,一个是《中国诗词大会》,关于诗词的竞技类节目,另一个是《朗读者》,关于内容分享类节目。
如果说前者多少带点竞争和比拼的压力,后者就算是比较纯粹的分享与感怀。关键是,重新燃起自己内心对阅读的热情。
我读书的习惯是从小培养的。父亲是语文教师,除了家里的一些藏书,还有个中学图书馆等着翻牌,对于年少的我,不缺书读。
那时,读几类书。小学时,读童话神话书,作文书,也有《窗边的小豆豆》这样的少儿故事书。
待上了中学,可读的便多了,多是文学著作。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曹雪芹的《红楼梦》,还有《复活》,《简爱》,《呼啸山庄》,三毛作品集等等。
也有作品选编,例如《中国近现代作品选》,《外国近现代作品选》,这些带点分析的书多是来自于父亲的书架。
到了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就更加丰盛,读的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工具书多是为了拓展知识,譬如一些经济管理类书籍。自主阅读的仍然偏文学类。散文集偏多,因为易读且情真,不耽误忙碌的学业。大部头的书只能等到寒暑假,像《美国悲剧》,《平凡的世界》之类。